髋部传递到核心区域。核心肌群再通过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但张力增加的收缩方式,来缓冲这股力量,并调整身体姿态,使重心稳定落在支撑脚上方。
紧接着用以踝、膝、髋三个关节为支撑点,依靠核心的调控,让身体在短暂的单脚支撑阶段依然能保持直线平衡,避免向左右两侧倾倒。
那这么做的前提条件或者说是前置条件是什么?
当然是……强大的核心能力。
优秀的短跑运动员在高速奔跑时,单脚支撑时间虽短,但凭借强大的核心平衡能力,身体几乎不会出现明显的左右晃动。
这就是减少的第一步。
为什么别人不行?
就是因为别人没有这样的核心能力,所以苏神告诉他们,让他们做也毫无意义。整个二沙岛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只有千锤百炼每一次都把动作质量做到完美,从不叫苦叫累的劳逸。
当然还有更高级的。
叫做动态平衡调整。
这个暂且表过不提。
其后劳逸采取上下肢协同,开始改变力量传导路径。
在短跑中,上肢的摆动和下肢的蹬地是相互配合的两个关键动作,核心肌群处于两者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个人人都知道。
问题是怎么优化到直线路线上呢?
劳逸是这样做的,从下肢来看,当腿部肌肉,股四头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发力蹬地时,产生的力量会沿着骨骼向上传递,经过髋部。
此时核心肌群中的髋部屈肌、伸肌等会参与进来,对力量进行整合与调节,然后将其继续向上传递到脊柱及躯干部分。
接着上肢摆动产生的力量也会通过核心区域进行中转。
然后,摆臂时,背阔肌、胸大肌等的力量通过核心与下肢蹬地力量汇合,形成一个围绕身体中轴线的合力。
推动身体沿着直线向前加速!
那这么做的前置条件又是什么呢?
还是强大无比质量极高的钢铁核心。
如果如果核心力量不足,这种力量传递就会出现“断点”。
导致力量分散,身体姿态就反而容易失衡。
出现左右摇摆以试图重新找回平衡的情况。
劳逸这里做的,一点毛病都没有。
果然和苏神预料的一样。
这对于劳逸来说。
根本不是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