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情况,也要向小组汇报。
说的更直白点,议政和执行两大权力,都变相的交给了这个小组。
等群臣适应了这种模式,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将驳斥权交给内阁,完成最后一步改革。
对于朱标的手段,陈景恪叹为观止。
“看看,陛下这手段才叫高明啊,一切都是那么的丝滑,将变革带来的动荡降到最低。”
朱雄英也是同样的看法,但嘴上习惯性的反驳道:
“磨磨唧唧,换成皇爷爷,这会儿新内阁已经正常运转了。”
陈景恪吐槽道:“换成太上皇,这会儿也已经血流成河了。”
朱雄英摇头晃脑的道:“咔嚓一刀,所有的反对声音都消失了,多省事。”
陈景恪知道这货是叛逆期到了,习惯性的嘴硬,也没当真。
——
大明第一期五年计划的事情,很快就传开。
民间的反应,再次出乎了大家的意料……主要是出乎了陈景恪的意料。
老百姓多持担心态度,认为朝廷又要折腾了。
反而是读书人群体,态度比较两极分化。
有人认为这都是善政,新皇是个有作为的君主。
证据自然是史书上那些名臣的例子,基本都有修桥铺路,建设水利设施的事迹。
这说明啥?
说明这种事情是利国利民的,要不然为啥会被史书重点记载?
既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朝廷主持去做,有什么不对?
更何况,为了支持新政,新皇每年还从内帑拿出六百万贯补贴国库。
这要不是有作为的君主,啥才是?
也有人反对,认为这是劳民伤财。
现在百姓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朝廷的计划虽好,但太过于理想化了。
而且允许截留赋税,简直就是助涨贪腐之事的发生。
两派不停的打嘴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说服不了谁。
朝廷一直在收集舆情信息,相关情报很快就汇总到了朱标手里。
朱标等人看过之后觉得很正常,事情在可控范围内。
而且竟然有那么多读书人支持,反倒是意外之喜。
陈景恪没太关注读书人的看法,两派互喷口水,前世互联网上他见过太多了。
什么事情都能争,什么事情都要争。
你要真把他们的话当真了,就什么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