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佛教出现了。
一个全新的,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出现,对华夏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而受冲击最大的,就是道家和儒家。
因为当时就剩他俩了,而且他俩也是当时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外在表现。
一向讲究无为而治的道家,反应却是最快的。
他们迅速的,吸收了佛教思想、组织架构等方面的优点。
又融合了阴阳家、方士等学派的精华,形成了道教。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儒家。
在面对佛教的冲击时反应就过于迟钝,未能及时做出调整。
在学术思想上,一度落于下风。
所以从南北朝一直到宋朝建立,思想界一直是佛道争锋,而儒家敬陪末座。
之后,陈景恪又具体分析了,佛教文化从哪些方面,对华夏思想造成了冲击。
比如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众生平等。
佛教的这种思想,包含着一种非常宏大的终极人文关怀。
作为统治一个族群,一个面向所有人的思想,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
但当时的儒家在搞什么?亲亲相杀。
所谓亲亲相杀,就是根据亲疏远近,来确定人和人的关系。
我不从整个人类层面去看待亲疏远近,而是从血统、亲缘这个小圈子去看待。
这与佛教的那种,放下自己的身份,以一个宏大的角度来看待所有人,高下立判。
而且必须承认的是,儒家是西周时期形成的贵族文化的总结。
孔子认为,贵族高贵的不是血统,而是教养。
贵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教育获得的。
那么教育的模板是什么?
就是西周形成的贵族文化。
孔子将其汇总形成了儒家思想,然后广收弟子将这种思想传授给天下人,让所有人都成为‘贵族’。
所以孟子有云: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但是,儒家也同样没有否认阶级的存在。
相反,它还特意强调了阶级属性和阶级特权。
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这种对阶级的强调,在面对佛教‘众生平等’时,显得是那么的无力。
面对同样的问题,道家就处之泰然。
因为道家本身也有这方面的思想。
庄子《齐物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