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还是未能解决,分配端的问题,却完成了开源。”
“通过开源,让百姓有更多的机会赚到钱,有钱就饿不死。”
“而且问海商收税,要比问士绅宗族收税更容易。”
“只要朝廷将港口控制住,就可以直接问进出商船收税。”
“巨额的税收,能有效缓解朝廷的财政压力。”
“而有了钱,朝廷就可以养一支强大的水师。”
“海商为了保证自己安全,也会主动向朝廷举报倭寇、海盗的情报……”
“到那个时候,军民一心,区区倭寇弹指可破。”
朱元璋很是意动,不过却还保持着清醒,说道:
“你的设想不错,也可以试一试。”
“不过眼下大明正值内部革新的紧要关头,开海之事过几年再说吧。”
陈景恪倒也不失望,眼下确实不是合适的时机:
“臣明白,所以只是想提前了解一下相关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免得将来真的要开海了,什么都不懂。”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行,咱知道了,你们去吧。”
陈景恪和朱雄英二人就来到大善殿。
里面的藏书其实并不多,大约也就三五千部的样子。
大多都是各种史书、应用类书籍。
比如《战国策》、《史记》、《太平寰宇记》、《熙宁使虏图抄》,以及各种兵书等等。
诗词歌赋、传奇之类的,反倒是非常少。
在其中一个房间,陈景恪看到了那副大明混一图。
比起前年看到的版本,这一幅多了许多内容。
不过大多都是陆地部分,海洋方面的很少。
没办法,至少现在大明的重心还是在陆上,对海洋的重视程度是很低的。
找到大善殿管事,让他取来相关书籍,两人就翻阅起来。
两人的关注点不尽相同,朱雄英更关注海贸、海战这一块。
陈景恪更关注造船业的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拓展海洋空间,必须要有合适的船。
至少在现在,中国的造船技术还是世界领先的。
能造出长一百五十米、宽五十米左右的大船。
并且拥有完整的造船工艺,从设计到施工,技术都非常成熟。
造船不是有技术就行,还要有材料。
造船需要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