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风暴嘛,不耽误。”刘部长说道:“反正周末,我有时间。”
说完又颇具深意地对周至说道:“肘子大概知道,西方考古界认为我们的文明只从商代开始,不承认我们有夏朝这件事儿吧?”
周至顿时就明白了。
这个问题其实在国际学术界就不是铁板一块,首先,汉学在海外就并非一门显学,研究汉学的专家,其实远比研究古希腊甚至古埃及的人少得多,按照如今国人的理解,加上国际两个字,应该就代表着一个庞大的精英高知群体,然而事实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儿。
这个圈子不但不大,恰恰相反,特别小,小到一个个专家几乎都是“孤品”,比如西周金文,《竹书纪年》,就一个倪德卫,比如《周易》,经学,就一个夏含夷,几乎就是顶多三两人一个专行,甚至有些行就一个人。
而如今中国国内开会,特别期盼国际学者,只要请到一个“神仙”,总是奉为上宾。因为有了这个人,会议就可以称为“具备全球影响国际会议”。
而这些人的观点区别很大,一个人说“中国无夏朝”,然后就会成为“相当一部分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无夏朝”,实在有些搞笑。
但是其实很多海外学者,对于夏朝是否存在,也有很多争论,这里面又存在一种学术上方向性研究差异。
持肯定态度的,一般属于“信史派”,这部分人认为中国流传的文字记录典籍,是可信的,或者说至少是值得研究的,可以寻找到历史和文化的主要脉络的,这部分人从丰富的中国古代典籍里寻找夏朝存在的证据,最著名的就是斯坦福大学荣休教授倪德卫。
倪德卫在一个周日的晚上准备教案时,发现了《竹书纪年》和自己研究的陕西扶风出土微氏家族铜器存在重大契合之处,由此认为《竹书纪年》不是伪造的,而是无价的史料。
从相信《竹书纪年》的真实性开始,倪德卫不仅坚信夏朝的存在,还确定自己能够通过《竹书纪年》精确重构从夏代开始的中国上古纪年,受这种狂热的信史派学风的影响,他接下来三十五年的研究生涯,都与上古中国历史编纂和纪年的论题相关。
而与倪德卫相对应的,则是另一派“疑古派”。
这一派认为相信中国典籍上记录的那些上古传说实在是太过于荒唐,因此更加趋向于从考古成果中来寻找证据和痕迹。
如果找不到的话,那就宁愿存疑,绝不轻易下结论。
如此而已,最后却演变成了“西方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