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周至的研究方向就算是确立了下来,就是将高本汉和郑张尚芳的学说集中起来,利用对语言来说,更加直接的录音技术来进行采样,将高本汉的田野调查模式进行升级,除了各地方言的「雅音」,还要采集「俚语」,方言的种类也要扩大,争取将全国使用汉语的地方都覆盖进去。
这是第一步,这一步做完,基本就将中国各地对汉语的「读法」梳理清楚了。
做完这一步之后,第二步就是将日语、汉语、南越语、印度语也收录进来。
前三种语言当中留存有大量汉字的古代读音,虽然肯定会有巨大的变化,但是可以作为对国内方言的重要参看。
而最后一种语言更有一个好处,中国在翻译佛经的时候,用过大量的「音译」,比如「般若波罗蜜多」,这就有了一个声音和文字之间的桥梁。
后人可以通过古代梵文中对这个词的读法,推演出中国古代对个「音译外来词」中所用的文字的读法。
有两个简单的例子说明根据音译外来词发音推演原词读音以及来源地区的例子,「Lychee」和「KungFu」,荔枝和功夫,很明显都是根据粤语的读音变成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的。
包括「Canton」,广东这个词也是。
这两步做完,「推拟标本库」就算是真正建立起来了,之后就是根据《切韵》和《广韵》中的反切法,作为逻辑证据去验证标本库中与之相适配的读法。
除此以外,还要用大量的诗词歌赋骈文等带有韵律的典籍,去验证这个读法的「普适性」,最终将汉语的中古音推拟出来。
当然了,通过这样的方法是推拟不出所有文字的读音的,这个方法的局限是只能推拟出古代汉语在中国各地方言和周边国家的读音当中有样本留存的那一些,然后可以根据这些留存,找出文字在《切韵》和《广韵》中的韵部,这样就可以将这一个韵部的声韵予以恢复。
但是肯定还是有缺失的那一部份,这一部分并不是最近几十年推广普通话的原因才丢失的,而是在从《切韵》演变到《广韵》的过程中,也就是说从唐代到宋代,就已经缺失了相当一部分。
学界因此将明清的汉字读音称为「近古」读音,将宋的汉字读音称作「中古」读音,将唐代的汉字读音称作「上古读音」。
不过明代的《洪武正韵》只能做参考,因为这玩意儿出来就连皇帝都不满意,将之改了名字,变成《洪武通韵》。
反倒是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