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洗了棉裤就没有多余的裤子穿」、「抢救地窖冻菜因为是仅剩的食物」、「把粮本上的肉全部买光还是应付不来过年」的窘迫和短缺,辛酸之中,反而有种温煦的质感。
因为那是属于平民的真实,也就是属于生活本身的真实。
原版播出后,特别打动他人们的一点,便是可以诠释自己父亲年轻时的亲身经历。
男一号,也可以穿打着补丁的蓝色工装服,套着姐姐穿过的五彩毛线裤。
当周秉昆急不可待地往嘴里塞进一块红烧肉时,观众能共情到的快感,超过了任何一部华美都市剧里的烛光晚餐。
最动人的东西,从来都是带着烟火气的。
平民史诗,不是带着平民看史诗、也不是推着平民去经历史诗,而是以平民见史诗、由平民组成史诗、在平民身上撑起史诗。
于是,在《人世间》中,大家能看到诸多独具年代感的、左右华国人所有动机和选择的、也只有作为过来人的华国人可以理解的要素。
政治成分、城市户口、公家人身份、知青下乡、三线支援、生产建设兵团、投机倒把分子......
这些要素足以把一个家庭拆得四分五裂,所以故事一开端就是离别、就是天各一方。
《人世间》没有绕开,没有回避。
也由此组成了丰满且具有说服力的群像:干部、商人、学者、市民阶层、官二代。
尤其是工人,剧中体现出来各种各
样的工人。
木材厂的、建筑工地的、酱油厂的、甚至是澡堂修脚的。
周父是新华国第一代建筑工人、是技术权威;
周秉义和周蓉是工人二代里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
周秉昆在性格和身份上都相对简单,怎么看都是最纯粹的工人,结果命运反倒尤其跌宕。
修桥洞泄水的一场戏,体现的是工人之所以为「工人」的专业性——这背后,又有理想年代里,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和领导阶级,改天换地的战斗豪情。
搭伙买成扇猪肉、白糖换红糖,体现的是工人作为普通人的「专业性」,是「工人的日子」里统筹和计算的机灵。
这背后,又有计划经济的松动、市场经济的春风乍起后,生活不为人知的改头换面。
后面还会有经济开发区的故事、老居民区拆迁的故事,这是工人们走入新的时区后必须面对的机会和创痛。
这背后,又有改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