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讨论后,这些大老最终决定给孤点粒子套上一个很牛x的名字:
盘古。
毕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发现的暗物质,对于暗物质领域的研究,寓意上也符合盘古的‘开天辟地’。
其次按照华夏传说。
盘古在开天之后力竭倒下,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是神话中万物的支点。
这种说法同样符合孤点粒子对基础物理的‘支撑’作用。
最后一点嘛......
自然就是华夏人特有的东方浪漫了。
当年丁肇中先生虽然发现了j粒子,但直到现在他都依旧是海对面的国籍,因此在76年发现j粒子后,他自然不可能用华夏的名词去给j粒子命名。
可这次却不一样。
孤点粒子从头到尾都是华夏人自己发现的微粒,完全不需要看他人的颜色,哪怕叫它蟑螂粒子都没啥问题。
因此几位大老一合计,当即拍板下了盘古这个名字。
今后只要是提及孤点粒子的文章或者研究,即便是外文期刊,也必须要用【pangu】这个拼音描述。
同时对于一些科研人员...尤其是新生代科研人员来说。
听久了盘古这个词,不说所有人吧,至少有部分肯定会去搜索盘古的含义。
搜到了盘古,剩下的女娲、三清....这些华夏神话故事人物自然也躲不开。
保不齐有人搜来搜去,还会搜到神机开创的洪荒文呢.....
当这个时间跨度以十年、二十年为记的时候,总是有人会被这些故事吸引和影响。
就像希格斯粒子。
这颗粒子的名字不同于常见的π介子或者电子胶子,所以听多了以后,总有人会搜索希格斯这个名字。
搜着搜着你就会直到原来他在49年前就提出了希格斯机制,是成果诞生和获得诺奖时间跨度最长的得主,他的小孙女去年还下海拍片了等等......
根据keywords planner显示的数据。
05-12年之间。
希格斯这个名字在谷歌的月平均搜索量是2万次,峰值为7万次。
而从12年希格斯粒子发现之后。
希格斯这个名字的月平均搜索量直接蹿升到了136万次,和哈林摇这组关键词相差无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