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体内部的密度压强等等。
从星体中心向外,在某一个R处,ρ(r)降到了0,你就可以把这个 R解释成中心密度ρ(0)的星体半径。
虽然这个方程对于极端致密天体的物态并不是非常的清楚,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属于待解决的重大物理问题之一,计算出大致区间还是不难的。
好比后世有一种根据脚长反推身高的公式,这公式准吧还真未必准,但是计算出来的身高区间多少都还符合【人类】的定义——至少不会给你算出个身高三米的巨人.
加之徐云他们还在元强子模型中加入了原子核结合能半经验公式,因此杨振宁很快将大致数据推导了出来。
不过在即将写下最终得数的时候,杨振宁的笔尖忽然一顿,整个人轻咦了一声:
“唔?”
只见他再次将算纸拉到了最开始的地方,然后重新的核算了起来。
十分钟后。
杨振宁的眉头拧得愈发紧凑了,只见他重新拿起话筒,问道:
“小徐,根据转动惯量推导在角动量守恒的基础上,高速旋转的脉冲星周期只有6秒左右?”
徐云嗯了一声:
“没错。”
吧嗒——
话筒对面清晰的传来了一道东西落地的声音,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杨振宁手中的圆珠笔。
与此同时。
话筒对面的杨振宁亦是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见此情形。
徐云很是理解的叹了口气。
当年的奥本海默虽然和沃尔科夫搞出了TOV极限,但他们估计的中子星质量上限只有太阳的0.7倍左右。
而实际上根据后世的观测结果显示,他们所用的状态方程对中子星而言并不理想,出入偏差是很大的。
因为
中子星的结构远远没有那么简单,甚至比徐云向杨振宁介绍的都要复杂很多倍。
就像地球外有一层大气一样,中子星最外层也有一层很薄的“大气“。
它主要是由一些轻核,比如氢核,氦核,碳核组成。
然后往内走就是中子星的外壳层,它们密度横跨七个数量级,主要由处于化学平衡的质子,中子和电子(注意到电子开始出现,并将提供巨大的费米压强,这将决定了随着密度增大中子星成分的变化)组成。
更确切的说。
外壳层的顶端还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不过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