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有的巨大突破。
加上之前那句【在完成了对洲际导弹优化后,404所又将战略视角投向了核能源领域】,某个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大于应该搞定了冷核聚变的问题。
在过去的这一两年间,人工核聚变应该算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
比如说米哈游投资了能量奇点公司搞人造小太阳,还有我国的环流三号取得重大进展,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等等....
这些核聚变新闻从性质上来说都是【热核聚变】,也就是温度几百上千万起步的反应。
但在上个世纪的时候,有些科学家提出了另一个想法:
就像物质有正反粒子一样,核聚变除了热核聚变之外,会不会还存在冷核聚变呢?
这种聚变反应发生在1000K温度以下,能效要比托卡马克反应堆更高。
让冷核聚变正式登上科学史舞台的是八十年代的弗莱许曼-庞斯实验,当时犹他州立大学化学系主任斯坦利·庞斯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前教授马丁·弗莱许曼联袂发布实验结果,表示他们成
功地在试管里面通过金属钯聚集氘分子,进而观察到持久的放热反应。
他们认为密集的氘分子在常温常压下发生聚变反应,导致大量的热能释放。
消息一出,举世沸腾。
当时连海对面的官方都亲自下场,准备将实验成果快速专利化,以获得发展先机。
各能源公司蠢蠢欲动,纷纷表态要提供经费做后续研究,希望在此发明工业化后分得一杯羹。
海对面化学会(ACS)为此专门在当年4月12日的第197次年会上,组织一个专题报告,名曰「试管中的核聚变」。
然而在后续的诸多实验中,全球没有一位物理学家能够复现出这个成果。
于是两位教授由此名声扫地,很多人将整件事视为一场骗局。
国内还有很多人将弗莱许曼-庞斯实验称为海对面版本的‘水变油",认为这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科学幻想。
很多搞常温常压聚变放能的欧美民科已回避「冷核聚变」一词,改称自己的研究为「低能量核聚变」或「凝聚态核科学」。
但是.....
与水变油有着本质不同的是,冷核聚变在原理上其实是具备可行性的。
也就是一个质子俘获一个中微子,转化为中子,中子与其他的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