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
再远,就得上散射通信手段了。
反而并不利于今天测试的进行。
随着常浩南正式下令测试开始,二、三、四号车依序离开停车场,沿着一条土路向西驶去。
而一号车作为信号发送源并不需要移动位置,此时已经在几名技术人员的操作下开始架设天线增高桅杆。
最开始间隔5公里的通信测试倒是用不着这东西。
但后面却是必不可少。
几分钟后,常浩南也带着吴威一起,进入到了一号车的车厢当中。
实际上,机场塔台那边专门腾出了一间会议室作为测试指挥中心。
不过,为了能尽快看到结果,常浩南还是选择了亲自上车。
……
尽管非铺装路面的路况很差,但百十公里对于车辆来说毕竟不算很远的距离。
大约半小时后,距离最远的四号车也报告说自己已经抵达了15公里外的预定位置。
于是。
第一轮测试,正式开始。
首先,自然是对照组。
也就是按照传统中继模式,中继站只进行数据接收和转发,而不对数据进行处理。
“各号车均已就位!”
无线电当中,传来了现场测试指挥员付明义的声音:
“一号车,开始发送数据!”
一时间,原本有些嘈杂的车厢当中,只剩下空调和通信设备工作时的嗡嗡声,以及包括常浩南在内,总共四个人的呼吸声。
测试所用的数据内容是常浩南提前就设定好的,所以并不需要操作员现场输入什么。
只要在操作界面上选定内容,然后发送就行了。
不过,程序毕竟是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紧赶慢赶编出来的,也就不用考虑什么UI交互之类的问题了。
不说别人,哪怕常浩南自己,看着略显简陋的界面都有点绷不住。
好在基本功能还是比较齐全的。
没过多长时间,数据传输便逐渐接近了尾声。
毫无疑问,哪怕不去看具体的结果,单凭感觉也能知道,结果并不乐观——
网络吞吐量并非一般理解当中的“平均网速”,测试方法也不是通过传输一定数据量的文件然后再除以最终用时,而是以一定速率发送一定数量的帧,并计算待测设备传输的帧。
如果二者相等,那么就将发送速率提高并重新测试,直到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