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中间的时候,杭志斌就已经把手里的杯子放到一边,掏出纸笔开始记录了——
在第一次和常浩南见面的时候,他曾经说自己研究过一些计算材料学的内容,这并不是恭维。
虽然当时其实没太研究明白,但有一件事情是非常确定的。
传统材料学,是由现象分析原因再倒推总结规律进而生成理论。
而计算材料学的研究过程,却跟这个是相反的。
先有理论,再推规律,最后得到现象。
换句话说,虽然这一学科目前的应用范围还比较狭窄,但只要应用成功,就意味着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像现在这样。
“我们会进一步调整激光选区熔化的成型参数,尽可能减少局部飞温,导致铝被蒸发的情况出现。”
杭志斌一边回应一边在本子上写下最后几个字。
然后,咔哒一声收回笔尖。
“调整参数只是权宜之计。”
常浩南坐回到自己的椅子上,说道:
“长远来看,我刚才说过,铬和铌是为了提高钛合金抗氧化性才被添加进去的,但就算成型过程中温度控制到完美,也会导致铝在最后成型的上表面集中,而其它部分的含量下降,反过来又会对抗氧化性产生不良影响。”
“我不管英国人准备用什么样的涂层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一方面这部分资料咱们完全缺失,另一方面,就算是有涂层,基体本身的抗氧化能力提高也绝不是坏事。”
杭志斌想了一会:
“所以,您是想在英国人这个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如果坐在他面前的是除了常浩南……还有曹晓春院士以外的任何其他人,他估计已经把笔摔到桌子上了——
材料学的东西,不只是调换个元素成分或者配比就完事了。
现在他们手头连4722的工艺参数都不确定,甚至还需要通过大量实验补全剩余部分。
这种情况下就想着改进材料,几乎相当于连爬都没学会就想要跑马拉松。
完全是异想天开。
不仅达不到改进性能的目的,甚至还会因为对原始材料的理解不够,导致连别人改进前的性能都达不到。
甚至得到的大概率就是纯废品。
不过,考虑到常浩南的实际情况,杭志斌还是又咔哒一声,把笔尖给按了出来。
“正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