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会在京城准备几个新项目。”
朱霖育双眼猛地瞪大:
“还有新项目?”
对于他来说,常浩南刚才的回答可谓是喜忧参半——
常浩南的院士头衔已经十拿九稳,在这个节骨眼上有新思路,有助于趁热打铁撬动更多资源,自然是好事。
但另一方面,航空动力集团毕竟才成立没几年,研发能力还是有限。
资源再多,没有足够的人去搞研究,也只能是一场空。
眼下同时支撑两个新型号(AE1500、QC300)的研发,以及另外几个现有型号的改进,就已经基本算是到头了。
真要是再多出一个大活,恐怕就要面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况。
“放心吧……不是要搞新的型号。”
眼见朱霖育一脸拧巴的表情,常浩南也大致猜到了对方的想法,于是笑着宽慰道:
“在AE1500的生产方面,还需要一些过去研究较少,甚至完全处于空白的新技术……我准备利用一下火炬-C.B.法拉利公司那边的经验,提前解决一下。”
“另外就是一些更长远的考虑了,以现在的条件,还只能做一些预研……”
朱霖育闻言也放松下来,赶紧表态道:
“总之,如果有什么地方需要支持,那集团层面肯定尽全力满足你的要求!”
算上常浩南,航空动力集团今年有三个人进入了院士的二轮评选。
另外两位,自然还是2001年铩羽而归的阎忠诚以及姜甫和。
但客观来讲,都不算太稳。
而且以他们的年龄,即便成功获评,也不太可能再亲临研发一线。
因此,集团层面的重视程度,自然也有所不同。
但常浩南对此倒很是平常心:
“倒也不必……自适应加工这块,火炬集团本身就有一定的研发基础,而且还能获得来自精工计划的支持。”
“至于那些预研……至少现阶段,交给火炬实验室那边负责就好。”
常浩南亲自带出来的第一批两名学生,这会都已经毕业。
王杰顺理成章地留校任教,而栗亚波虽然尚处在博后阶段,但距离出站只剩一年功夫。
而当年的三名讲师,也陆续成为副教授,获得了博导资格。
整个课题组的规模和研究能力自然大了不少,可以脱离常浩南进行一些单独的研究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