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变相的警告我们,他想什么时候动手就什么时候动手,想什么时候放开就什么时候放开。」
水溶轻叹一声,又道:
「我们招惹了一个不该招惹的人。」
一众勋贵闻言,都有些沉默。
半晌,有人恼怒的道:
「真不知道东海的那条黑龙为什么这么听他的?」
「一群海寇出身,能有什么见识?」
水溶接连叹气,又道:
「是他给东海郡指了一条明路啊!」
那人闻言也有些泄气,小声道:
「这群土鳖倒是知恩图报,可我们就倒霉了!」
没想到,这话立刻引起众人共鸣。
「是啊!被他卡住脖子,以后见他都抬不起头来。」
「可我们也不能出手啊!」
「对啊!他冯渊不好惹,可四位阁老又有哪个好惹?」
这话说到了点子上。
内阁,并非大魏祖制。
至少在太祖时并没有这个机构。
太祖时有保龄侯史公担任尚书令,总揽天下之政。
至后期,史公退隐。
太祖却并未再置尚书令。
中书省的主官,紫薇舍人薛公也在同一时期病逝。
太祖不仅不再设尚书令,还下令废除了中书省。
从此,六部只能直接对接皇帝。
天下政令皆由上出!
不过太祖皇帝一时忙不过来,于是又在同年置四辅官。
这四人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说白了,就是顾问。
他们要先看一遍奏折,并在上面写上施政建议。
随后,此四人分别被封为:
文渊阁学士、东阁学士,华盖殿学士、武英殿学士。
以这四位学士作为辅官,就是内阁的雏形。
到了天泰帝时期,也沿用了这一形式。
并在此基础上,定下以文渊阁为办公地点。
同时也形成了以文渊阁学士为主,东阁学士次之的机制。
至此,大魏的内阁就初步成了定例。
到了景顺帝登极之时,内阁依旧是由四人组成。
选的都是与他亲近,又声望隆重之人。
或是,极有能力也可入阁。
除张松越和陈勤之这两位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