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出来,道:“臣附议,在此事上,我国一直都是小修,且上下官员,不作要务,导致农田灌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完善。”
“如何大修?”宣王反问。
王肃道:“比如秦国的川江堰,秦王当初宁愿耗费无数金银,历时数年,而不小修,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那数年之工事,虽耗资甚大,却造福了半个川蜀,滋养了无数农田,以致蜀中千里沃野,粮草不绝。”
听到这话,有大臣表示反对道:“那工事何其浩大,先不说其他,单是水利方面,我们就缺少这样的人才,若大修河渠,王大人搞得懂水利工事吗。”
“李大人所言极是。”王肃并不辩解,而是说道:“在下对这方面,确实知之甚少,我们没有水利大才,但可以借啊。”
“哦?”宣王好奇问道:“王大人何意?”
王肃正色道:“回大王,秦国大臣张景瑞,正是水利工程的大才,我王大可一封书信,传于秦王,找他借张景瑞一用,想必,秦王也不会在此吝啬。”
宣王眼前一亮,可刚要说话,另有大臣却站了出来:“简直荒谬!就算要大修河渠,如此工事,必然耗资甚大,怎能用他国官员。”
王肃看向了他,笑呵呵道:“陈大人岂不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那陈姓大臣道:“张景瑞虽有才能,但若以其来主导河渠修筑,如果此人故意胡搞瞎搞,如何是好!”
“不,张景瑞不会,或者说,秦王不会这么做。”王肃信誓旦旦道:“而且,大修河渠,又不可能只是一个官员,我们其他的官员,都是傻子?”
“这……”陈姓大臣顿了一下。
宣王见状,不再犹豫,当即说道:“好了,王大人所言,本王深感赞同,这是一件大事,既然我们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就不要自欺,承认别人的才能也是一种德。”
“是,大王说的是。”陈姓大臣连忙躬身。
王肃则是立马高呼:“我王英明——”
宣王为什么这么快就决断了,那是因为王肃有句话说到了她心里:秦王不会这么做。
下朝之后,她回到书房,也立即展开了一张帛书,提起毛笔,还歪着脑袋想了想,这才写了下去。
她字迹娟秀,工整又好看,在前半部分,写了一些寒暄之词,后面才步入正题。
这件事很快就被落实了下去,书信也在快马途中。
数日后,秦王府。
书房内,刘玉之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