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便是如此,底下总是暗流涌动。
在普通人的眼里,这只是两份可喜可贺的捷报,但在官场却是牵扯甚多。哪怕本该论功行赏之事,但在政治的各方博弈中,往往会产生另一种结果。
不论是昔日取得大捷反被斩头的浙直总督张经,还是因守土不力而被推上断头台的蓟辽总督杨选,他们的生死其实跟战事的结果并没有必然的关系,更多还是政治斗争的结果。
现在戚继光和俞大猷取得如此大捷,按理应该是要论功行赏,但事情已经牵扯到了胡宗宪的起复一事上,杨博恐怕是要效仿严嵩的做法了。
事情果然不出靳先生所料,“起复胡宗宪”的声音如同星火燎原般,迅速在士子群体中壮大,形成了一股颇有影响力的请愿浪潮。
在第三天的清晨,一大帮士子在东江米巷和西长安街纷纷拦住前往衙门点卯的官轿子,纷纷递上了“起复胡宗宪”的请愿书。
现在东南倭寇已经平定,这帮士子并没有提出要胡宗宪官复浙直总督的诉求,而是以鞑子屡次入关抢掠为由,请求朝廷起复胡宗宪出任北边总督。
北边最重要的三位总督分明是:宣大总督、蓟辽总督和三边总督。不过蓟辽总督刘焘和宣大总督江东都是有名的帅才,唯有这三边总督郭乾靠的是资历和杨博的提携。
他们似乎深谙“欺软怕硬”的道理,已经是瞄上了实力最弱的郭乾,故而提出具体的方案:起复胡宗宪出任三边总督。
对此,很多官员隐隐猜到事情背后有人在推波助澜,这个事件中存在着政治博弈,却是令到很多人只能是装聋作哑。
胡宗宪有同乡、同年和旧部在京城,这些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次绝佳的时分,纷纷在背后进行鼓动,试图让胡宗宪成功起复。
不过事情闹到这一步,已然是有着更厉害的人物在主导着这一切。
“果然是董份这个老匹夫!”杨博在暗地里进行了调查,很快便得知吏部左侍郎董份在背后煽风点火,显得愤恨地咬牙切齿地道。
虽然严党早已经是树倒猢狲散,更是被徐阶清洗了两遍,但工部尚书雷礼和吏部左侍郎董份至今都有着很深的严党烙印。
特别吏部左侍郎董份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这些年收拢了不少的严党的残余分子,完全有理由在这个时候拉胡宗宪一把,为将来争得首辅的宝座寻求助力。
杨博主动到吏部衙门找上董份,直接开门见山地道:“董侍郎,我希望你不要推动起复胡宗宪,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