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是没有军衔的,只有文职级别,但还有一部分教员属于专业技术教员,这种人起步授衔就是校官。
并且一开始授衔职称有可能就是专业技术中校。
林国勇属于专业技术上校,他级别高不高,这个不好说。
学院之间不同的部门,只看做出的成绩,以及每年的拨款,还有发表出的技术性文章有多大权威。
但有一点不能否认,面前这些带着军衔的教员,他们可不是花架子啊。
说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授枪镇四方,那是毫不夸张。
这是一帮搞学术,教打仗的人。
专业教员中的中流砥柱。
林国勇看着面前陈钧那还显稚嫩的脸庞,他仰头看向身边的人。
朗声大笑:“同志们,是不是对这位小同志很陌生啊?”
“他就是前几天,政治学院副院长口中称呼的那位“小同志,大干部”,他叫陈钧,来自第一集团军179旅合成一营。”
“也是此次培训,龙班的成员。”
“提起陈钧你们或许并不怎么熟悉,但你们还记得2012年时,院校发表的那篇《强军之路》文章嘛?”
“那篇文章中,有超过40%的内容都是陈钧同志所写,那一年他才大一。”
“只读了上半学期,还没接触指挥课程时,做出的文章。”
“诸位,都没忘记吧?”
听着林国勇介绍,围过来的一大群教员,当即瞪大了双眼。
一副不可思议的模样看着陈钧。
当初陈钧参加强军计划考试写的文章,在边防学院看似没有引起多大重视,但那只是学院没有刻意宣扬。
当时就能引起总政关注,总参插足的文章,国防大学怎么可能不知道。
搞学术的人,向来推崇的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假设的东西看起来不合理都没关系。
但求证的过程中,必须要一点点的考虑,推敲,验证其可行性。
陈钧五年前发表的文章,在今天全部应验,带给这帮搞学术专业的人多大震撼,可想而知。
有一点不得不承认啊。
至少陈钧以前写的,关于部队以后发展道路的规划,正是这次中培的核心重点。
五年前的观点,如今被重新捡起研究,如何能不震惊?
“同志,你就是陈钧?”
“同志,能麻烦你帮忙翻译一些具体的数值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