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出75发曳光弹,打中40发;
西侧风向标,击出82发曳光弹,打中47发;
北侧风向标,击出79颗曳光弹,打中51发。
总计发射310发子弹,命中182发。
剩下190发,击中9个气球。
加藤这个成绩,在地面的飞行员看来已是非常优秀,但在周至寒的眼里一般般,加藤把握时机的能力以及射术,都还有很大缺陷。
周至寒驾驶P40战机首先升空,爬升至2500米高度盘旋,协助龚业悌打靶。
当地面的人员把四个锥形风向标重新换好升到空中后,龚业悌驾驶P40开始向空中极速爬升,到达1200米高度后,绕着四个锥形风转了一圈,突然机头大迎角向上快速爬升,让地面上的观众摸不清头脑。
当知道今天要打的机靶是锥形风向标和气球后,中日双方就已经制定出来各自的战术。
相比欧洲战机,日本战机动力稍小,机身质量轻,大多属于低翼载战斗机,它的优点是有稳定的盘旋角速度和较小的稳定盘旋半径,所以日本飞行员普遍喜欢在空战中实施角度战术,利用敏捷的盘旋能力,迅速抢占有利的攻击阵。
经过几天的训练,虽然加藤知道P40的盘旋能力不如零战,但他已经形成了角度战术的习惯,让他在短期内改打俯冲增速很不适应。
而且,打靶时为了方便观众观看,靶子的高度肯定会有所限制,不适合俯冲,所以经过中薗盛孝三人的综合考虑,最后还是决定执行角度战术,毕竟就目前的条件,各国能用的打靶方式都摆在那,顶多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点花样而已,当基地军方公布靶子中有释放气球增加时,更加坚定了他们使用角度战术。
欧洲的战斗机大多机身粗大,动力澎湃,俯冲性能明显,盘旋灵巧度稍逊,飞行员执行的战术大多是拉升至高空,俯冲增加能量,发起凌厉攻击,属于大开大阖的战法。
从抗战开始,中国空军一直使用的是西方战机,飞行员更适合俯冲战术。
龚业悌围绕四个靶子转满一圈后,地面上就开始按规定释放出第一个气球,他依然把战机拉升至1600米的高度后迅速改出,一个侧翻滚就到了东侧1000米那个锥形风向标上方,从侧方向加速小角度俯冲积蓄能量,距离风向标还有150米时打出一个点射,在曳光弹击中风向标之前迅速拉杆避开钢索,战机继续以更小角度俯冲,快速扑向南侧700米高的标靶,又是打出一个点射后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