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随着鹰派代表帕麦尊上台出任首相兼外交大臣,以及广州当局的一系列迷惑行为和操作。
鸽派议员在议会内的影响力逐渐式微。
尤其是虎门之役的消息传到伦敦,可谓是举国震惊。
第一次对华贸易战争伤亡的英国士兵加起来都没这一次战役多。
以《泰晤士报》为首的各大报社也唯恐天下不乱,纷纷抨击指责政府在远东问题上不作为。致使本国在大清国经商的“合法商人”连基本的人身安全都无法获得保障。
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英国民间要求出兵,洗刷虎门之役耻辱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
这正是首相帕麦尊所希望看到。
帕麦尊可以说是大清人民的老熟人了。
第一次对华贸易战争前,帕麦尊是英帝国的外交大臣。
彼时,帕麦尊就以对华态度强硬而闻名。
当议会还在围绕是通过外交的方式解决对华贸易问题,还是直接出兵争论不休之时,帕麦尊就力排众议,并叫嚣道对付清帝国唯一的方法就是先揍它一顿再说。
1840年之前,英国尚未和东方这个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人口的超级帝国爆发过直接军事冲突,对清朝军事实力的了解也知之甚少。
由于忌惮清帝国庞大的体量,当时像帕麦尊这样强烈主张对华开战的英国政客并不多。
其原因自是不言而喻,对清帝国不了解的保守英国政客不愿意进行一场军事冒险,更不愿意承担战争失利带了的恶果。
在英国议会对华开战法案进行投票表决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最后经过三天的讨论。主战派也只是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优势胜出,批准了对华开战提议。
可见开战前,英国政客对战胜大清这个神秘而又庞大的超级帝国并没有十足的胜算,有很多议员认为这是一场军事冒险。
对华贸易战争的胜利为帕麦尊带来了极大的政治声望和影响力。
帕麦尊因此在政界和民间的声望水涨船高,随后顺理成章地入主内阁。
只是战争胜利给英帝国臣民带来的利益并没有像当初政客们许诺的那样丰厚。
中国人衣服下摆每加长1英寸,就足够英国所有的纺织工厂忙上几十年的说法现在看来是一则不折不扣的谎言。
除了福寿膏之外,英国的商品在中国似乎并不受欢迎。
英国国内质疑对华贸易战争的声音也由此抬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