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定不会再说这话,顶多约束官员不要坐轿。因为抬轿子属于服务业,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治国哪管君子不君子。
一路来到郑家,正门大开。
父子俩从正门走入,郑岚带着儿孙,在前院里迎接他们。
郑家这种大商人,已经采用三餐制,此时还没有到饭点,于是把他们请到花园里休息。
早开的花朵已经绽放,花园景色优美,零食也端上来,郑岚拿出最好的团茶招待。
郑岚亲自添炭煮茶,说道:“俺这孙儿顽劣,前番跟着大郎,学了不少正经本事,老朽在这里谢过了。”
朱铭笑道:“小官人聪慧,并非愚钝之辈。”
“小聪明有,却无大智慧,”郑岚拍马屁道,“二位以君子之道,制出君子之茶,这才叫做大智慧,老朽佩服得五体投地。”
朱国祥说:“偶有所获,还只是初创。等到了明年,炒茶技艺能更加成熟,君子茶的味道肯定更好。”
郑岚喜道:“老朽拭目以待。”又问,“今年可产多少斤,明年又能产多少?”
朱国祥说:“今年产几百斤肯定没问题,明年有几千斤也未可知。”
“极好,这老朽就放心了。”郑岚捋胡子微笑。
现代茶山,一亩的年产量,就能达到两三百斤,但那得益于科技加成。
把亩与斤都换算成现代单位,唐宋时期的茶山,普遍亩产在150斤以下,极个别的能够达到180斤。大明村有三百多亩茶山,由于管理得不好,平均亩产仅120斤,全部拿来制作炒茶,每年的产量是三万多斤。
别看大城市的好茶卖得很贵,那是层层征税之后的市场价。
茶园主的出厂价要低无数倍,一等茶每斤只卖80多文。就算大明村的茶叶,全都是一等茶,而且一文钱茶税不交,每年也只能收入2000多贯。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一等茶只是少数,多为二三等茶,每年收入1000多贯就顶天了。
茶税也不能不交,毕竟朱铭不是土匪,他必须跟老白员外一样,拿出部分茶叶走茶马司的程序。西乡县的官府好欺负,西乡县的茶马司却不能无视,惹毛了那些人很麻烦的。
扣除茶税,扣除运费,扣除生产成本,每年纯利润估计在一千贯以下。
这还是因为炒茶成本更低,要是像老白员外那样蒸茶,一年有两三百贯纯利润就顶天了——老白员外靠卖私茶才有得赚,如果全走茶马司出售,百分之百要赔本。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