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八点只剩下不到一个小时,如果真出问题的话,他们只能连夜跑路了……
顾不上雾气蒸腾,他连忙凑了上去,想仔细看看里面的情况。
叶知秋却是无奈叹了口气,制作完成的紫砂壶,还需要进行开壶等操作。
如果等它自然冷却的话,最起码要一个小时左右,到时候根本赶不上。
所以他只能出此下策,冒险用水冷完成。
实施情况也全然如赵泉说的一样,紫砂壶虽然经过两次烧制,硬度已经达到陶瓷的水平。
但就算是普通的汤碗,如果刚从冰箱拿出来就装热汤的话,也会出现开裂。
更别说从一千度急速下降到三十几度,一旦超过紫砂的承受范围,就会面临报废。
不过他这么做自然也有考量,原矿底槽清的优点之一就是温域广,比其他紫泥料子稍微皮实一点。
而且他刚才已经用透视之眼查看内部情况了,没有隐裂问题存在。
虽然仍有一部分的风险,但时间马上就到,为了达成目标,这点风险他不得不承受。
好在他赌对了,不到五分钟紫砂壶便完成了冷却,徒手将其拿出来,用干布擦净水分,紫砂壶便呈现出了最终的状态!
一把壶的好坏,评判标准极多。
但论观感来说,眼前这把扁缨壶,在形态、神韵方面却是做到了极致。
壶的外观,无非是点线面的技术,壶嘴、壶把的高低,一定程度上能影响视觉。
圆润有实的壶腹,搭配上能降低重心的壶盖,整体浑圆饱满,不至扁塌。
紫砂壶表面不施釉,所有人都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壶造型的优美,线条的和谐、曲折处的自然,都能一定程度影响人们的观感。
捧着扁缨壶,赵泉的双手都忍不住颤抖。
距离越近,他越能感受到制作这把壶的人,在作品中倾注的心血与态度。
乃至于看到叶先生,他心中都不由自主的产生了些许割裂感。
毕竟不管换做谁,在看到如此神形兼备的顶级紫砂壶,都会下意识认为,制作这把壶的人,肯定是一位仙风道骨、技艺绝伦的老者。
甚至可能是一位行将就木的耋耄老人。
毕竟近代无数大师,都是从中年才开始出名,技艺达到巅峰时已经到了晚年。
无论是作画的齐白石,还是制壶的顾景舟,皆是如此。
叶先生的存在,完全震碎了他的三观,不禁怀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