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比如堤坝构造的安全性稳定性,贾琮也在其中做了详细的补充。
像是水泥、钢筋的运用,耗费的确有些大,不过大夏如今的锻钢技术不断提升,国力蒸蒸日上,这些银钱还是拿得出来的。
贾琮一面陪着皇帝老爷用早膳,一面详细的解释着其中束水攻沙、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等作用,让皇帝对手中的奏疏更加看重了。
要不是今日中秋的确不宜惊扰朝中,他都想让人敲响景阳钟,召集群臣议政了。
治河啊,千秋功业也!
只要黄河能在元祐朝治理成功,绝对能让他千古留名,史书上会浓浓记上一笔:元祐十年八月十五,琮上疏献治河策,帝怜大河两岸百姓天灾之苦,允之……功成,万里大河再无水患事,万民安!
皇帝已经在心中又一次为贾琮重重记了一笔功劳,一开始被打搅了安逸的恼火早就烟消云散,赞赏的不断让宫娥给爱臣添饭夹菜。
等到君臣二人用完早膳,皇帝也懒得再回后宫,再次翻开那本厚厚的奏疏,开始看后半部分。
奏疏的前面是治河策,后半部分是简单草拟的赈灾策。
两者倒是有些联系,不过后者明显是贾琮发散性思维的产物。
他从一开始的水患赈灾策,逐渐发展到各种天灾发生时,朝廷该如何应对,甚至有写到譬如地动、干旱、水患、蝗灾等等各类自然灾害发生时,百姓的自救之法。
“伱这写的有些简略了,心中可有详细之法?”
皇帝很快就看完了近万字的赈灾策,后半部分明显只是纲要式的方略,并未形成详细的赈灾法。
贾琮挠了挠脑瓜子:“臣昨夜原本只是想先把治河策写出来的,后面睡不着了,就顺手写了这一部分。详细的赈灾法臣的心中如今也还只是个模糊的想法,具体的臣需要时间。”
“无妨,朕等得起。”
皇帝确实等得起,而且他看出来贾琮今日与往日有明显的不同。
就这突如其来的干劲,绝对是发生了什么事。
他好奇问道:“跟朕说说,为何突然想到治河与赈灾之事?国朝最近也没发生大的灾祸,你这冷不丁跑朕这里来这么一出,肯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也没什么好隐瞒的,贾琮也不觉得老丈人训自己是什么难堪事。
于是他就将林如海训斥教导自己的事,以及魏老爷子留给他的书信、手记之事一五一十的讲了出来。
当贾琮说起老爷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