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小学老师做过跟踪调查发现,班里最有出息的学生,往往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前几名,而是班上处于中游的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我们称之为‘第十名‘现象。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你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同班同学中,是不是有这样的现象?”
说着这里,唐峰停顿了一下,让大家有个思考的时间。
许多人想起同学的表现,惊奇地发现,还真的如此。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班级中的前几名的尖子生,毕业后大都只是普通的职员,泯然与众。而成绩中上游的同学,工作后大都有极佳的表现。
众人的惊讶的表情,低声地交流,偶尔发出的几声“是”,许多人的点头回应,无一不在说明,这种现象的普遍性。
叶小平与藤春有忍不住交流起来,互相询问“第十名现象”,可惜两人都惊讶的发现,之前并没有听闻过这个教育现象。而细细思考,似乎还真的如此。
第十名现象是江州一位小学老师发现的。这位从教近20年的老师,有意识地对从1989年毕业的小学生开始作了跟踪调查,连续十届学生,结果惊然的相似。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往往会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长为‘栋梁型‘人才;相反,那些当年备受老师宠爱、成绩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长大后却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于是,这位老师在媒体上发表了自己的发现,“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共鸣与热议。
究其原因,前几名的学生再强大的学习压力下,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与个性的发展。
与此相反的是,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有广泛的兴趣,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也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唐峰继续说道:“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不是‘育分’,是成就个人。可如今的教育在病态的追求‘育分’。我们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可对孩子们却近乎苛刻,从不给他们公平对话的机会,聆听他们的需求,我们以‘爱’的名义剥夺他们的自由。千方百计把我们认为的成功与有效强加给他们,让他们走预设的道路。实际上根本就不知道孩子将来会面临什么问题,会想要过什么生活,那些考试分数将来能够在他的人生幸福中起到什么作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