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制改革之后,项南随后又进行了教育体系改革。
在此之前,他虽然在各村、各乡都开办了学堂,让孩子们都有书可读,大大提高了百姓的识字率。
而且,科举增加了数学、物理、地理、外语等多门,筛选出了一批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但是随着帝国的壮大,以及发展的需要,单是这些人才还是不够。
人才的培养机制还是太慢,而且培养出的人才,技能还是有所欠缺,供不上发展所需。
比如化学人才就相当稀缺、土木工程、地质学、高端物理、机械设计等,也都面临着巨大的缺口。
而靠着科举,每四年才选一批人才,每批不过两百来人,哪里够用。要知道,二十一世纪,中國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可是足有千万之巨。
按照人口比例来算,乾隆三十二年,全國人口两亿,那么每年毕业的人才,应该高达一百多万才对。可如今四年才出两百人,自然是不够用的。
所以要改革教育体系,多出人才,方为正道。
项南继续大刀阔斧的改革,由学堂、县学、州学、府学、国子监,改为小学、中学和大学等,
其中小学九年、中学三年、大学四年。小学九年,不交学费,不交杂费,不交书本费,中学到大学开始收费。各省拨款建立中学、大学。
其中中学每县一座,大学每州一座,硕士站每省一座,博士站只有京城一座。按成绩录取。
小学学习数学、语文、外语、物理、地理,中学增加生物、化学,大学增加物理、化学、金融、生物、医学、海洋、土木、机械、法律、化工等科目。
并在未来二十年内,逐步废弃科举,改从大学、硕士站、博士站招收人才,提拔重用。
……
如此改革,其实不算激进,毕竟这么多年来,科举制度已经大幅改变。
绝大部分年轻学子,都是从小进学堂学习外语、物理、地理、数学等科目,而且最近几年科举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像物理、外语、数学、地理等科目比例越占越高。
刚开始,科举虽然也考这些科目,但并不计入总分,还是看八股文章写得如何。到后来这些科目就占到总分的一半,与八股文章平分秋色。
而到了如今,八股文章已经不再重要,只跟数学、物理、地理、外语占同样分数。这样的变化,新一代学子已经适应了。
而且,他们对这种改革更欢迎。因为往年要考上举人,才可能有官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