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李自成知道高欢的意图,但是除非他要放弃河东,否则就只能接受。
现在清军攻击河东,李自成没有选择,他必须接受高欢的好意。
为了改变大顺的被动局面,李自成深思熟虑之后,还是觉得向高欢采购火器、兵甲、粮食,用来抗击清军。
清军现在打他,乃是因为南下受阻,才掉头攻击河东。
如果大顺军能够在河东挡住清军,给予清军巨大杀伤,那么清军会不会收兵,重新去打明朝呢?
因此,虽然知道高欢祸水西引,还拿自己当挡箭牌,赚自己的钱,但李自成还是决定花钱从高欢手中购买军资。
这一是他钱确实也多,放在那里不能当饭吃,二是他确实想守住河东,三是采购军资,还有和清军作战,能够提高顺军的战力。
况且,高欢现在占他便宜不要紧,只要顺军在河东挡住清军,等清军南下攻打高欢,那时候就该高欢求他,该他战高欢便宜了。
宋献策的太原之行很成功,李自成为了抵抗清军,拨款二百万两,用来向河南军政府采购军资和粮食。
自从南北朝开始,南方的生产力,就超过了北方。
在明朝,南方的物资,不仅能满足南方的需要,还卖到北方和海外。
宋献策回到洛阳,军政府控制的商号,立刻开始从南方收购物资、粮食,然后转手就卖给了李自成。
于此同时,军政府控制的军工作坊,也加班加点的扩大生产和产能。
在高欢看来,黑火药制造的火器,技术含量都不高,很容易仿造。
这就像红夷大炮,传到明朝后,很快又传到清朝。
高欢在开封使用铁壳雷后,便知道李自成和满清很快就会仿造。
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战争会促使双方的兵器和技术,不断的进步。
既然避免不了,被清军和顺军学去,高欢便直接卖给李自成,趁着他没有之前,扩大产能,培养工匠,降低生产成本。
顺军和清军一月能造一百枚,高欢这边便要能造一千枚,成本还低,与他们比生产能力,拼国力,拼消耗。
军政府各工坊,得到了订单,立时开足马力生产。
一时间,孟津渡口,每日渡船不绝,而在晋南吕梁山脉的山道上,大队的民夫,则将一车车的粮食和军资,运往晋中,支持着顺军抗清,行成了一条顺军的生命线。
随着大批军资和粮食运到晋中,原本进展顺利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