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长的沉默,终还是被躺椅上的老学究所打破。
只是嘴上虽说着话,老学究的目光,却依旧锁定在手中竹简之上。
一番话说出口,又顶着手中书卷看了许久,老学究才悠然发出一声长叹。
旋即将手中竹简丢在腿上,缓缓侧过头。
“次卿,当真打定主意了吗?”
“当真要为那‘科考’二字,而走这一趟长安?”
次卿,是那跪地男子的表字。
男子姓公孙,单名一个‘弘’字。
至于躺椅上的男子,正是这齐郡,乃至天下闻名的儒学大家:胡子都——胡毋生。
先帝年间,胡毋生与同门师兄弟——同习《春秋公羊传》的董仲舒,在长安担任博士。
后来年纪大了,又觉得留在长安没什么意思,胡毋生才告老还乡,回了临淄教书育人。
——说来,胡毋生此刻正坐着的躺椅,都还是先帝所赏赐!
至于先帝从何得来如此妙物,那就没人知道了……
“回老师的话。”
“学生,有心一试。”
胡毋生一番询问,公孙弘也总算是开了口,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见老师胡毋生仍不为所动,依旧是一副有心再劝,却又不知从何说起的迟疑之色,公孙弘不由苦笑着摇摇头,又莫名发出一声哀叹。
“学生这一生,老师是再清楚不过的。”
“年少时,蒙父荫为狱吏,不数岁,为宵小所迫害,因罪免官。”
“后治《诗》《书》,年不过二十,便因才能闻于郡县。”
“——说来,那贾谊贾长沙,也是和学生一个年纪。”
“太宗皇帝拜贾长沙为博士时,学生也同样是在二十岁的年纪、同样被太宗皇帝拜为博士。”
…
“学生至今都还清楚地记得:在当时,人人都说汉家,一连出了两个二十岁的小博士。”
“可从不曾有人在意:这两位小博士当中,除贾谊之外的另一人是谁……”
说着说着,公孙弘略显老迈的面容之上,也不由涌现出阵阵落寞之色。
又一声哀叹发出,便闻公孙弘继续说道:“贾谊之才,学生自愧不如。”
“说不嫉羡,那是假话;”
“但即便稍有嫉羡,也不过是望其项背,而以自强罢了……”
…
“学生自知不如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