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商贾历来重利,盐引之法是重利诱惑,以重利而来,必然以重利而去。
当教化百姓,军民一体!甚至让年轻的农户北上,在边境屯居。
更有甚者,还提出【可将福州府等山林众多的灶户,迁移出来,在广袤平原上,或者水路便利的地方,制造官盐。】
对于以上两种,苏闲看了当即摇头。
一,朝廷要是有钱,也不会借商贾之力。
二、盐本身就是矿物,你离开福州府那些山林之地,来到平原,又去哪里开采盐呢?为了盐放弃祖祖辈辈生活之地,舍本求末!
直到这一封……苏闲看到后,当即认真起来。
【不论官盐、私盐皆是盐!商贾重利,因利导之。只需一地出产之盐,大于路途损耗,那便会有商贾前去。】
【但为防止商贾互相以盐引交易,利用盐引层层盘剥,从各地选择商贾,则必须记于官府名册。】
【官府选定第一批商贾运送,每三年一次考核,运送多的,参与下一轮盐引,运送少的,则淘汰选用其它盐商。】
苏闲看见这个答案,有些新奇。
因为这个方法,几乎是后世的盐引制度改革,改到一块去了。
但和自己想的,还略有不同。
苏闲翻看后缀的名字。
茹!
苏闲愣住了,无他,只因为这个名字自己听过。
之前年关,其还在杏花巷不远处,摆着写春联的摊子,是父亲还曾去光顾过。
而更让苏闲在意的,却还是其名,和以后大明朝堂上的一部尚书,简直一模一样。
该是此人吧?
“把这个记下。”苏闲看向旁边的黄恪。
“咦!”黄恪一愣。
“怎么了?”
“茹,茹梁玉,衡山一带送上国子学的贡生,今年刚及冠,算是才俊!”黄恪羡慕道:“听说其要伴读太子殿下,詹事府点名要人。”
“哦?”苏闲倒是恍然,看来有才德者,大明从来不缺。
各地官学,推选上来的学子进入国子学,朝廷再从国子学里面选人,这种选仕之法,在监察严明的环境下,足以让天资骄纵者入朝为官。
心中想了想。
苏闲再度看向其它来信,其余太多,都是怎么获取私盐之利,以及其它运送粮草的办法……
“行了,你们整理一下,我先回去了。”
眼看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