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地乐圈站稳了脚跟,也顺势推出了一些歌手来。
李勇的好歌太多了,他自己好多用不上的,也就扔出去给他们,自己担个制作人的名头,把控一下整体风格就可以了。
虽然其他人都赶不上他,但发展也都不错,也让内地乐坛多了一个「环球系」,像是这两年出头的朴树、许巍,都是个人风格明显的歌手。
最主要是他们自己就能写,唱的也很是那么一回事儿。
当然李勇除了在那事儿上不快,其他做什么现在都是快枪手,也可以说是熟能生巧。
毕竟很多东西早已经在他脑子里有轮廓了,只要别人能够跟得上他的节奏,那办事效率岂止高了一成。
而他之前考虑到的,这会对内地乐坛、创作人产生刺激的效果,刚开始两年还不太明显,可能还是在消化。
但是随着市场对于这些音乐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出现了一批模仿者后,自然也引得那些专业人士也纷纷「下海」来抢夺市场了。
等到再过三四年,彩铃时代到来,网络歌手崛起,或许这些专业音乐人能够提前适应,也能比原时空坚挺一些。
李勇倒不
是看不起网络歌手,实际上里面也有不少精品之作,但烂俗的歌曲的确也有很多,或许真的招所谓大众喜欢,但这类口水歌对于音乐类型的拓展和进步确实也没啥作用,反倒还会让许多人觉得用心做的音乐没人听,大家就喜欢「俗」的。
这种事情在后面的版权时代又重演了一次,李勇尽管并不觉得自己对所谓华语乐坛有什么责任心,但如果能够做点什么有用,他也愿意去做。
文艺作品永远都是多元化最好,要是让一个类型充斥市场,就不说审美疲劳的问题,也显得不太健康。
而且有时候觉得好像是市场、是听众的选择,其实更深层次,他们也是被动的选择,毕竟要迎合流行嘛。
就好比短视频时代,一首烂歌找好推广就能堆出一个几十亿收听的夸张数字,不火也算火了。
那个时候谁去管你整首歌曲的编排怎么样,只要副歌有点儿旋律就行,哪怕抄袭也没人管,反正钱都拿到手了。
整个环境就是这样逐渐恶化的,最后受损的还是没法发声的听众和创作者。
闲话少提,王学男最后选择的还是电视台。
李勇一个电话过去就搞定了,然后两人又温存片刻,李勇先将她送回学校,然后回到自己的学校时,突然看到校门口路边有个人正在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