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刘琰讨官
报纸的发行在蜀国造成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刘厚命人在治下每个城池,甚至一些小镇上都设立了报纸张贴栏,于是,一些读书人经常自发地在这些报纸栏前读新闻,读报纸里刊登的文章。
这使得相当一部分不识字的老百姓也受益,很多老百姓甚至定时到报纸栏去听人读报。于是,蜀国很快就出现一个怪现象,每到旁晚下工后,报纸栏就里三层外三层被各种各样的百姓围个水泄不通。
自从有了报纸后,“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已经不是读书人的专利了,很多老百姓也敢号称能知天下事了。
有了报纸神器,这场舆论战当然是蜀国占尽优势,不过事实上,效果没有刘厚想象中的好。原因很简单,蜀国发行的报纸不可能光明正大地卖到魏国去,就算白送也不行。
当魏国朝廷知道蜀国报纸的存在后,马上在他们国内全面禁止这种东西的流传,官府将这个政令发布到各个地方,凡是贩卖、阅读、传播、收藏这份大汉报的,一律抓起来,流放到边疆戍边。
所以,很快,这份报纸在魏国只能成为地下出版物,在很小范围内被很少数的人偷偷传阅。
也就是说,在两国严格的舆论#管制措施下,两国都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自抹黑对方。在蜀国,大家一面倒地抹黑、唱衰司马懿和曹丕;而魏国的文人们同样一面倒地抹黑刘厚。
当然,魏国没有报纸这种大杀器,他们的抹黑效果比起蜀国来差了很多。倒是吴国,两国的消息都有传入,吴国朝廷因为事不关己,所以也没采取什么强制性措施去干涉这件事的舆论导向。
于是在吴国最是热闹,经常有分别支持魏、蜀双方的人展开激烈的辩论。也是还没意识到报纸的巨大威力,吴国也没有禁止《大汉报》的流传,这也使得吴国的舆论导向逐渐被蜀国掌握在手中。
刘厚将报纸的事情安排好后,就没多管了,细节的东西自然由手下人来操作。可是,他还没安稳几天,刘琰就千里迢迢从成都跑来了。
刘琰看到传回成都的《大汉报》后,立刻眼前一亮,马上屁颠屁颠地连夜坐船出发,到荆州来向刘厚讨官做了。
刘琰要讨的官就是这个管理报纸的官员,他看到报纸这个新鲜事物后,直觉这东西大有可为,至于怎么大有可为法他也不清楚,只是隐约觉得,搞这个东西可能比那个无所事事的大鸿胪要风光多了,于是就跑来向刘厚毛遂自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