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赋也是很是平平无奇。当然,以前他看过的那些考生的诗赋要比钟浩的这份试卷上应试诗赋稍微好些,不过也只是稍微好些。
在赵祯看来,怕是越是才气四溢的考生,越是对这些条条框框感到难受,毕竟这些条条框框限制了他们的发挥,限制了他们的才气溢出,怕是憋得他们难受。严格按照这些条条框框来遣词造句,怕是对这种才气四溢的考生,是一种痛苦的折磨!
想及此处,赵祯又不禁微微颌首。显然是理解钟浩这种才气四溢的考生做这中有着诸多条条框框限制的诗赋考题的痛苦。
钟浩若是知道官家已经替他这粗疏不堪的诗赋找好了合理的理由的话,怕是要忍不住抱着官家的大腿,大唿:知音呐~~
钟浩还真要感谢这应试诗赋有这么多的条条框框限制啊!
赵祯看完了钟浩的诗赋,又去看钟浩的策论。
这次赵祯读来,很是满意,看着钟浩的那篇策论,他不由得频频点头。
钟浩毕竟在河西待过,和西夏人多有接触。也曾随同西军大军南下,不但和侬智高军战斗过,还曾参与横穿西南的各羁縻州去追击侬智高残部,而且还随军去歼灭过交趾军!
因此对大宋这边境四夷的事情,算是颇有见识的。不但西夏国、交趾国这些临近国家,就是广源州这样的羁縻州,他都是有所了解的,因此其文章还是比较有干货的。
其他考生在这做这策论时,大都是一味的宣扬考仁政和德行感化那些蛮夷,都是那种“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之类的论调。
钟浩的策论却是和他们不一样,他强调的首先一个侧重点便是想要四夷安定,要有武力保证。只有有足够的武力保证,才能保护自己国家的百姓不受到危害,才能震慑住那些边境的蛮夷和邻国!
钟浩觉得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修文德以来之”。如果没有这武力保证,不能把他们慑服的话,只是一味的靠“修文德”,怕是绝对不会让他们能“来之”的。反而很有可能会被那些蛮夷看轻,不但不会“来之”,还很有可能欺负边界的大宋子民或是索性兴兵进犯大宋境内。
所以这策论中,钟浩的论调是明确的说明,想要“修文德以来之”便一定要现在有足够武力慑服他们的前提下。
钟浩的策论中并没有引经据典,以古论今,而是以实实在在的其有着切身体会的例子来论述其策论的论调。
其实钟浩的这策论文笔很是一般,但文章中的东西有着很多的干货!若是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