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最炎热的时辰,文武大臣们在柔仪殿的御前议事,却未完全达成共识。因为朱高煦没有明确表态。
一众勋贵毫无意外地喊打喊杀,他们非常期待这样的战争。得知安南国出了事,一些武将在义愤填膺的说辞下,简直是情绪激动,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暗地里兴高采烈。
战争的胜利,能让武将们在朝廷里更有话语权;而军功,才是每个武将确立自己地位功名的唯一可靠途径。
公侯们纷纷请缨。何福、柳升等拍着胸脯说,不灭叛贼提头来见;他们恐怕只是希望通过军功,稳固现在的地位。张辅也很想领兵,因为他是张玉的后代,更是想累积军功,等待下次向权|力中心靠拢的机会、重回国公的位置。
丘福与沐晟也争得很凶,这俩人爵位已经够高了,但他们显然想赢得将士们的真正尊敬。如果不通过战争来证明,那是不行的。
文官们对安南战争持谨慎态度,不过大多并未反对增兵安南的事;他们只是对战役的规模、目标有看法。
目前的局势,陈季扩的人蔑视朝廷、意欲谋|杀大明使臣,关系到了朝廷的威信脸面。而且安南都督府禀报,叛军还想大举围攻东关。
东关有多达八万军户、以及许多官吏和汉人家眷,官员们不敢提出置之不理的主张;赶紧退走的主张也不好说出口,毕竟安南国是永乐朝打下来的地盘,放弃祖产的败家子行为、总是不太好。
户部尚书夏元吉颇有微词,而须些官员则缄口不言。只有兵部尚书齐泰、工部尚书茹瑺提出了明确的主张。
齐泰认为,永乐初的安南国形势、对大明有利,官军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才能迅速结束战争。而现在形势有变,如果以大军进|剿,可能难以再速战速决。此时应派遣援军,在东关周围的平原地带、挫败叛军合围意图,力求只在旱季开战。
这个积极防御性的方略,得到了茹瑺的支持。
朱高煦没有当天决策,下旨在江宁县选一块墓地、给死了的将士建衣冠冢,厚葬那几个人;并让五军都督府,将他们的名字、记录到有功将士的名册中,按军法抚恤家眷。然后朱高煦又让兵部调集京营将士,在大校场检阅军队。
……数日之后,朝廷各衙在正阳门外的大校场上布置,准备好了检阅典礼。
兵部奏报,调集了数万将士进行这一场礼仪。朱高煦回想起来,他一共就正儿八经检阅过两次军队、包括此次,上次是在云南。
他希望通过这次阅兵,鼓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