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不是因为这足够简单,而恰恰因为这足够困难……”
念到了稿子上最后一句话,“引入新鲜血液,人才队伍的培养迫在眉睫。”
他点了点头,下台。这期间很安静,韩三坪看这些人不识趣,站起来鼓掌,接着几个年轻导演也哗啦啦拍手,又蹦又跳,带领着全场人形成掌声浪潮。
实际上毛病有一大堆,只是院线分成,交税这些直接关乎钱的,年年都有老家伙去撕逼,轮不到他出头。
韩三坪接他的位置上了场,把这当做自家客厅,又是放vcr,又是插伴奏,一时半会儿说不完。
后排的宁昊摸着道爬到方沂旁边,问他:
“方导?”
方沂转过头,宁昊咧嘴笑,给他竖了一大拇指。
两人攀谈起来,说的是无人机的事情。
“你那新上市的设备不错啊,ae是吧,现在都成剧组标配了。稍微有追求点的演员,也会买个来看看效果,找机位……我说最大缺点是不容易买到。”
“抬爱了。”
“不知道我作为深度用户,可不可以提一些要求啊,看看之后有条件实现不,方导……”
宁昊提到的是手持摄像头。
这种东西多用在一些艺术片子,可考据到的是德国20年代最先使用:把摄像机绑人身上,拍摄一个醉酒后的镜头晃动效果。
五六十年代电影界理论大革命,视效得到爆炸性的发展,镜头有规律的晃动意外产生了特殊的美感,于是广泛运用于要产生临场感、冲击力的片段。比如说《集结号》里面,男主谷子地在战场躲避流弹,迈开腿狂奔。这时候提供画面的镜头也跟着晃,再配上谷子地上气不接下气的喘,给人感觉就很逼真。
但是,这是硬功夫。那镜头有规律晃动起来了,其实是拿得特稳的一种表现,是稳中带晃,不是瞎几把晃。所以这种镜头能拍的就很少,往往要大价钱请老道的师傅来拍。
现在有些户外真人秀节目很难做起来,也是因为凑不齐有经验的摄影师傅。师傅们往往得是一长跑勐男,扛着大部头,一边跑,一边镜头稳如狗。
以前提到无人机对于影视拍摄的革命——那种俯视视角的长镜头曾经只属于特大投资片,属于一看就是经费在燃烧的视角,而现在任何一个有ae的都能拍。
这就是方沂给影坛的一大贡献,他当第七代导演扛把子的底气。要不是他给汪涛支招,汪涛还在琢磨他那农药喷洒无人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