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盏1k的钨丝灯亮起来,那一刻仿佛见到了太阳,不仅仅有太阳的光,还有太阳的炽热。
副导演郭凡形容这玩意儿像苏联的“巨型雷达站”,就是一开机能监控小半个大洲的那种东西,一旦运行,方圆几公里的鸟都得被雷达波活活照死,“它不该出现在宽甸,而应该在西伯利亚某个人迹罕至的绝密基地里面,打世界大战扔核弹用的……就在我们这个小地方啊,它升起来太震撼了。”
话是这么调侃的,讲起来轻松加自豪,过程却充满了电影人的辛苦。
方沂在这个镜头上花的时间是他从业以来的最高,算下来至少有三个月了,区区八分钟而已,其中的困难和坎坷却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而且还得到了多方单位的支援。他甚至怀疑起了自己的能力,后来打听到欧美有同类型电影长镜头,至少要用九个月来准备,郭凡又反过来给方沂加油鼓劲儿:“我们在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而且反而比后来者还要快。”
“浴霸”!
这个大家伙过于显眼,进入剧组后引发了当地轰动,不时有特效行业的从业者跑来观摩。狗仔也不少,不论是菜鸟还是高手,在一览无遗的东北林原上,根本不需要找什么制高点,只要一抬起摄像头,就能看到15米高的超级照明平台。
新闻通告一篇篇的发,嗖狐围脖每隔几天就要更新一次电影拍摄讯息。
一时间,好似全国人民都在关注方导要拍个什么。
央妈新闻栏目得知消息后,派了个采访组跟着,拟了一份主题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探索”的专栏节目,采访记者是主持过国际频道和《朝闻》栏目的胡碟。
实际上,剧组本身也有专人负责拍摄花絮。整个镜头的制作过程会无偿公布出来,据说有不少领导在关注方导的战争片,想看看他怎么“做好自力更生,走好文化自信”。
无论如何,这都是大陆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吧。
记者兼主持人胡碟是文艺女,笔下功夫好,其他了解不多,不太明白这个片场的奥妙,她感觉这地方更像是建设工地,当前的支撑团队也以工科生居多,并不是电影这类艺术性质的诞生场所。
你这片场还真是够奇怪的。
大名鼎鼎的央戏帮,反倒没有很多存在感,他们缩在某个角落里像路人甲一样,缩着脖子聊八卦。反而是美术、道具、摄影佬……声音很大又频繁交流。
于是胡碟逮到方沂空隙的时候,问他怎么定义“工业化”?为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