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的白甲兵可不是普通八旗,这可是八旗精锐中的精锐。白甲兵的挑选极其严格,选八旗中身体素质最好,最武勇的猛士来担任,而且白甲兵的装备极好,穿三层甲,内有锁子甲,中有绵甲,外有铁甲,战斗力强悍到了极点。
当年宁锦之战,鳌拜只带了五个白甲兵一共六人就全歼了二百四十多个明军,由此可见白甲兵的战斗力之强。而且白甲兵在八旗的数量极少,皇太极亲自掌握的两黄旗中白甲兵仅仅只有两百人,而如今一战就损失了三十九个白甲兵,这样大的损失就连皇太极也无法承受,心痛不已。
继续投入白甲兵,把这样宝贵的战斗力放到争夺喜峰口和高地的绞杀战中去,皇太极怎么可能干这种亏本的买卖?
所以从第三日开始,进攻的清军中就再也见不到白甲兵的身影了,取而代之的只是普通八旗兵,而负责主力的依旧是蒙古八旗和汉军旗,这让蒙古人和汉军旗士卒们叫苦不迭,却又无可奈何。
战局就此僵持起来,双方的战斗虽然还在继续,可强度却已不如前两日那么残酷了。
而且担任主攻的蒙古人和汉军旗士卒也不是傻子,八旗精锐躲在后面,让他们去冲锋陷阵,这命可是自己的,再加上这一次战争对面的明军比以往难对付的多,只要皇太极不催促,这些人在战场上自然存着保命的小心思,出工不出力,反正冲不破阵线,大伙做做样子就得了,何必拿自己的命去拼呢?
战争烈度的下降,也让王晋武略松了口气。说句实话,他还真担心皇太极不顾一切投入精锐突破阵线呢。
因为地形的缘故,皇太极没办法在战场上投入主力,其实王晋武这边也是同样的原因,无论是喜峰口或者东北的高地,一次性布置正面的兵力是有限的,喜峰口这边正面接战明军最多也就五六百人,再加上依托烽火台和长城防线的通道布置,充其量不超过千人而已。
后方的补充部队要上去也不是说上就上,地形的险要虽说明军比敌人占了点便宜,可要快速布置换防也需要时间。而且喜峰口曾经被皇太极破坏的极其严重,整个防线大多都是残垣断壁,再加上皇太极的大炮射程又比明军远,哪怕是架在防线下面也能打到关隘上,能够给与守军极强的杀伤力。
正是因为这些缘故,明军一次性投入的兵力有限,更要防备清军的火炮。至于东北高地同样也是如此,而且从防御来看还不如残破的喜峰口,承受的压力更大些。
假如皇太极不计后果,持续投入精兵甚至白甲兵反复冲阵,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