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母好佛,想必也是遇到了一些心理问题,想要佛法开示,又或者想要祈福……
“娘你既然从前就持颂心经,那我便跟你讲解讲解心经,顺便说说十二普门品大愿,十四无畏。”
许甲佛道不拘,拿来主义,抱丹前也参悟过佛法,看看佛教的“舍利子”是不是和金丹一样。
结果不是非常相同,精神舍利子有些相似,“遗骨舍利”就有些解释不通了。
况且本土佛宗,早就和儒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没啥冲突在里面。
要是密宗就不同了,和本土道法“内炼”,则相似度虽然有一些,但似是而非,相互冲突,双修的话,容易噶屁。
许甲虽然知道其中内容,但不会轻易教导,因为出了问题,自己也解决不了,不如净土宗,或者其他的本土佛宗温和。
且佛教大乘以“智慧”为上,小乘则以个人究竟解脱为终点,修炼神通,法术。不过总是智慧在前,神通在后,专修神通,智慧不足,便会容易“冲动”,从而积攒业力。
佛教传说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便是神通不敌业力的典型。
许甲故而讲经说法,阐述的是“智慧般若”。
许甲在这边佛堂讲经,很快便吸引来了归绫高,还有好些天没有出现的战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解?”
“世间万象的本质为空性,若有足够智慧认识到一切存在的虚幻性质,便超越生死轮回,达到涅槃寂静的境地。”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即是洞察虚妄,通过般若智慧破除迷惑,达到究竟解脱。”
……
“空性是什么?”许母好奇问道。
许甲没有直接讲什么是空性,而是化用庄子的典籍,讲了虚妄真实,大年小年,逍遥游,无所凭。
又用了“有用之用”“无用之用”的典故。切入了德道经中的无为而无所不为。
最终又用“火”“水”“空气”,讲述了其中“空”和“色”。
这其实就是在阐述“性修”,许甲的积年的鬼仙,描述起来就没有这么玄之又玄。
许母听着若有所思后,许甲便讲起观音大愿来,和十四无畏,二者可以联系在一起讲。
不过许甲从中重点讲述的是“德”和“功”,本质和儒家“仁义礼智信”没有什么区别。
孟子也说“圣人四端”。
佛门则是“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