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仁德为求学标准,仁德在乎心在乎行却并非是浮于名。”
“故以,除非其人大奸大恶,否则皆可入书院之内求学。”
“而书院又以内门、外门分之。”
“外门者,只要有求学之心皆可学之,届时仁德书院将每日派人于仁德书院门外讲授一应学问基础,有心者只管学之。”
“内门者,则会进入书院之内由各教谕所亲自教导,且书院之内亦会对各门学科分门别类,除了思想教育这一门必选之外,其余学科皆由各个学子自行决定学习哪一门,又或者同时学习多门亦可。”
随着蔡邕开口讲解“仁德书院”的具体规矩,无疑是越发在场的学子们越发心驰神往。
尤其是那些求学多年的士子们,更是清楚“仁德书院”所设立的规矩到底是有多么的先进。
此前,士子们纵使是有幸得以旁边名士讲学,又或是拜于某个私学之下,那也只能是名士或私学讲解什么,便需要心怀感激地学什么。
士子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可言,亦不能有丝毫的质疑。
而“仁德书院”之内居然是可以任由学子们选择所想要学习的学科,这不仅仅是给予学子们的自由与尊重,更是可以让学子们将有限的时间与精力用在所喜好的学科之上。
至于那所谓的外门,更是足以说明“仁德书院”在确确实实地践行着有教无类,不分贵贱之教条。
若有天赋者,可入内门;
纵无天赋者,亦在外门教导之。
这一刻,在场的士子们自觉地同时冲着蔡邕、司马徽的方向行了一个师礼,然后又纷纷地朝着刘备的方向躬身行礼。
可以说,仅“仁德书院”一举,便让刘备获取了士子们的无数好感。
刘备看着这一幕,连忙也冲着诸多士子们还了一礼,起身之后,看向身旁李基的眼神却多了几分佩服。
整个“仁德书院”的规矩,可都是由李基所制定的,每一条都是与如今的私学制度大为不同。
当然,除了内门学子们可以自由选学之外,最为刘备与蔡邕颇为担忧的则是教导外门之事。
纵使蔡邕的人脉再广,也不可能请来足够的大贤名士连带着外门一并教导,更重要的是恐怕除了一部分秉承先贤孔圣有教无类之道的大贤名士之外,其余人根本也不愿意去教导代表着平庸的外门学子。
只是,李基却坚持“外门”制度,言及这是为了让诸多或有天赋的平民百姓一个机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