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二年四月壬午朔(初一)。
景灵宫中,礼乐大作。
宣光殿内,群臣集体归附于地上。
那先帝御容画像前,两宫与赵煦,率领着先帝诸妃嫔、皇子、公主,酌献于神灵之前。
礼部尚书韩忠彦,抑扬顿挫的声音,在这宣光殿内外回荡着。
“伏以天鉴不远,诚感则通。方宝构之肇新,宜神游之降格。具严法席,高咏灵篇……内安清静之居,外锡蒸黎之福!”
毋庸置疑,这是一篇青词。
苏轼写的,赵煦特别命人去登州,找了苏轼要回来的。
所谓青词,最初是道士们写给四方五帝的祝文,或者请神的符箓文体。
最开始,是牛鼻子们的自娱自乐。
但到了唐代,随着皇帝尊崇道家,于是,青词也就进入了政坛。
皇帝开始要求大臣给自己写青词。
但这有一个问题。
文臣,都是士大夫,而士大夫都是儒生。
而儒生,必尊孔!
孔子有教:敬鬼神而远之!
于是,在很多士大夫眼中,写青词就意味着悖逆圣人之教。
所以,不大喜欢,非常抗拒。
本来,皇帝们也没觉得这青词有多重要。
但士大夫文臣们一抗拒,那皇帝对这个事情就重视起来了!
什么?
你不愿意写?
很好,很强大!
既然你这么尊孔重道,以至于到了不遵朕意的程度。
那就不要做官了!
回家吃自己吧!
于是,自唐代开始,让大臣写青词,就成为了一种君权对大臣的规训手段。
愿不愿意给皇帝写青词,成为了衡量一个大臣是不是忠臣的条件。
反正,在皇帝眼里,愿意写青词的,未必忠心,但不愿意写青词的,肯定不是忠臣!
道高于君!
这样的人,绝不可用!
而,士大夫们,则普遍很委屈,在写青词的时候是能敷衍就敷衍。
毋庸置疑,这进一步刺激了皇帝们的神经。
尤其是入宋后,赵官家们,开始仔细审核每一篇大臣写的青词。
待制以上,必须人人过关!
谁要是敢敷衍,谁就不要想提拔、重用!
所以,赵煦让苏轼写这篇青词的目的,其实是在测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