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亦或者是诺邓火腿的搜索指数都开始直线上升。
诺邓火腿的价格已经从昨天的28.9变成了今天的35了。
但上架后依旧被一扫而空……
唯一吃亏的是查干湖的鱼。
这冬天刚过……他们想买都没地方买去。
可不管怎么说,《舌尖》这部纪录片,在网上得到了一个最朴实,但却对所有人而言最至高的赞美:
“好看。”
15号晚22点40。
在周一给了面子的9点首播后,《舌尖》的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在22点40分这个邪恶时间放映。
口碑好么?
参差不齐。
“大批量”的观众开始抨击央视:你们为什么要在这种时间放这种片子!?
你们的“尺度”呢!
你们的“良心”呢!
真的不会痛吗!
你知道大半夜啥吃的也没有,只能煮泡面看你们节目,顺带吃了些家里的诸如乡巴佬鸡蛋、剩菜剩饭、或者干噎馒头当成黄馍馍的时候有多难受吗!?
而带着这种“抨击”,22点40分播放的《舌尖》,收视率最高点,来到了0.94。
这消息让整个《魅力纪录》栏目组都兴奋了起来。
两集!
0.94
破1……是不是不远了!?
16号。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
最高收视率:1.07
时隔9年,在03年的萨斯专题纪录片之后,终于,第二部收视率破1的央视纪录片,诞生了。
但《舌尖》的意义不止于此。
它更像是一种风潮。
以总导演许鑫为首的超过130人的团队,用他们两年多的诚意,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非主流”的美食纪录片风潮!
诺邓火腿、陕北黄馍馍、兰州牛肉面、建水豆腐、安徽毛豆腐这些一个一个出现在纪录片里的食物,就像是一种缩影,让人们真正从这些对于当地人而言稀松平常的食物里,了解到了“吃”这个字,对于整个华夏民族的意义。
而要说带给许鑫感触最深的,其实是家门口的早餐铺子。
这么多年,因为史家胡同这边地段的缘故,其实住的人并不多。
家门口的早餐铺子往往上午九十点钟了,都还有早饭。
一碗豆腐脑,一张糖油饼,吃的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