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着故事来走,这样就不用太过于追求陕北高原之上的风景。
当然了,该有的点缀,也要有一些。
否则全是主菜未免也过于单调。
电影的拍摄进程已经过半,围绕着“寻找孩子”这个故事展开的一切东西都开始步入正轨。
在加上演员保持的好状态。
这个本来故事发生时间就不是很长的电影,在剧组开机后的第十七天,正式进入了尾声。
这片子其实并没有什么大场面。
所有的故事,都只是源自于一个小小的陕北农村。
他也没打算拍什么大场面。
只是在电影里,把人性的两面都给抛了出来。
其实,在剧本的草创期间,他就跟陆海波聊过这个电影剧本的主题。
“到底该是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
陆海波跟他引经据典,最终站在了人性本恶那一面。
他觉得这个故事很好,但不够恶。
接着,许鑫又拿着这个故事,跟余华见了一面。
而别看余华写了一辈子的悲剧,可就像是老头对他的评价那样,或者说像是老头对《活着》那部电影的自我评价一样。
“那个年代没有浪漫的浪子回头金不换,有的多是生存、离别与荒芜,人们活得……倒是像野草一样的弦,在夹缝里长出来,勒紧,被大风反复演奏,又再折断。”
他给《活着》这部作品,最终的定义就是一种“活着”的生命力。
所以,当故事给到余华时,余华看完后,评价是:
“我觉得这故事不咋地,太苦,要是继续恶下去,那你拍出来肯定赔钱。”
这老大哥说话一直是这个调调。
但道理,许鑫懂了。
于是,这么多年,随着剧本的筹备,也随着许鑫看的书越多,当他对这个世界愈发了解后,最终把故事定性为现在这个模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善与恶。
所以,把它们都表现出来就好了。
村长、招娣、李水泉、甚至是昌万年……
把这些人的善与恶都表达出来。
至于最后的那个开放式的结局,就是许鑫自己也拿不准的那个答案。
人性本善?
人性本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而今天,剧组迎来了“三人组”中,第一位杀青的角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