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久,控制关辅一带不成问题,而且离长安只有不到二百里,希望陛下驾临蔽镇,以图兴复!”
昭宗这才带着文武百官,移驾华州。
李茂贞进入长安之后,下令纵火,把长安夷为平地。
中和三年(883),黄巢火烧长安城,超一半的房屋被焚毁(焚府寺民居什六七),次年“半日宰相”王徵粗加修葺,修复了不到十分之二(仅完一二);光启元年(885)僖宗二次出逃时,长安又遭乱兵焚毁,那次是彻底摧毁(殆无孑遗);次年王行瑜杀朱玫,“诸军焚掠京城”;去年(895)“三镇犯阙”,再次焚掠京师;如今(896),李茂贞再次火焚长安城,长安城里的宫殿、市场、民居“燔烧俱尽”。
杨行密上疏请昭宗迁都到淮南;王建上疏请昭宗迁都到成都。
听说有迁都之议,三号种子朱朴赶紧发表自己的意见,大笔一挥,一篇满分议论文添乱:
先抛出一个基本轮调:首都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天地兴衰而随时改变;继而指出长安历经战火,已经不能再做帝国首都;随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迁都襄州;之后用大段篇幅从多个角度阐述襄州作为首都的好处;末尾不忘驳斥一下迁都淮南、太原的观点;最后回扣主题,重申迁都襄州才是上上之选。
(特别注:朱朴,是襄州人)
中心思想明确,贯穿全文;逻辑清晰,条理清楚;详略得当;修辞手法和遣词造句更是无可挑剔。
仅从议论文的角度来看,堪称中学生满分范文。
但严格来讲,这篇作文也可以大胆地给出“0”分,因为三观不正,中心思想严重谬误,打根儿上就跑偏了。
首都,国之根本;迁都,则根本动摇。不到万不得已,天子是不会轻言迁都的。
“安史之乱”,玄宗李隆基驾幸蜀地;黄巢犯京师,僖宗驾幸蜀地;李煴篡位,僖宗驾幸兴元……都不曾讨论迁都,而今只是一个李茂贞,就要讨论迁都?还什么首都原本就是要随时更换的?你读过史书吗你?自古以来,除非改朝换代,一共才迁了几次?
昭宗既愤怒又失望,根本就没搭理朱朴(不报),连个“阅”字都省了。
寄人篱下,必仰人鼻息。
文武百官客居华州,都对主人韩建唯唯诺诺,不知韩建之喜恶,个个噤若寒蝉,唯恐哪句话会给自己招惹杀身之祸。大家心照不宣,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凡事都要先请示韩建。
虽然韩建没有逼迫中央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