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老婆,解决婚姻问题;再教你开荒种地,解决就业问题;轻徭薄赋,最大化提升幸福指数……还等什么,快来塞外安家吧!
中原地区的长期动荡与塞外契丹招贤纳士的联合作用之下,中原汉人大量涌入草原,“闯关东”成为了潮流。
按照历史规律,中原王朝(唐)衰微,逐渐失去对北方草原的控制,游牧民族(契丹)趁机完成资源整合,接下来就要南侵了。
史书在描写刘仁恭的时候,说刘仁恭翻越摘星岭奇袭契丹主力,又不讲武德地摆下“牛酒之会”骗擒契丹王子,还放火烧牧草,导致契丹不敢南侵。我们前文分析过,这种主流说法太过于自我,片面强调中原文明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契丹自身因素。契丹在刘仁恭时期不南侵的真正原因,是忙于整合塞外资源,无暇南顾。
一直到了如今的李存勖时期(幽州地区归属),契丹虽偶有小动作,也仅仅是局限于小规模剽掠,只伤毛发,未触及筋骨。
对此,很大一部分人士给出的解释是河东政权为了与朱温集团争雄而厚结契丹,例如李克用先后两次与耶律阿保机结拜为异姓兄弟,李存勖上台后,也以叔父礼待耶律阿保机、以婶娘礼待述律平。
显然,这同样是忽略了契丹自身的发展。契丹尚未完成北方的资源整合,这才是不南侵的根源。
契丹的战略是先易后难、先北后南。
让耶律阿保机制定这个战略的,是基于三大主要因素:
一,实力对比。
刘仁恭、李存勖,虽然只是中原王朝众多藩镇军阀中的一分子,但他们的综合实力照样碾压草原上尚未完成内部统一的其他游牧民族,比如室韦、铁勒等。攻打其他游牧民族远比攻打刘仁恭、李存勖的胜算要高。
二,时间。
各游牧民族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的各部落、各氏族之间既呈总体统一性,又兼具个体独立性,如契丹八部、铁勒九姓。除非出现一位强人,将本民族凝聚,否则,该民族就是一盘散沙,和平时互相剽掠,战时也是各自为战,很容易被各个击破。
所以自古以来,谁先完成本民族的统一,谁就会成为草原之主。耶律阿保机率先完成了契丹的统一,所以他必须赶在其他民族完成统一之前将其吞并。
三,文化。
北方游牧民族之间有着近乎相同的生存环境、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在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方面基本大同小异,同化的阻力微乎其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