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上去。
宰相卢文纪等怒不可遏,指使谏官刘涛、杨昭俭等上疏,指责史在德的过失;中书省也上疏予以驳斥。
史在德单挑满朝文武。虽然措辞比较激烈,但史在德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李从珂集团的现状,国家顶级智囊团全是滥竽充数之辈。
而李从珂居然顶住了满朝文武的压力,力挺史在德,还拿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做比喻。说即便史在德用词不当、措辞夸张,但不能因言获罪,如果我今天处分了史在德,今后谁还敢说真话?
于是下诏批评了谏官刘涛、杨昭俭等人,说当年陕县的一个小小县丞皇甫德,也曾上疏指摘时政,言辞激烈、恣意谩骂、侮辱诽谤,毫无人臣之礼,简直该杀,然而魏征却劝唐太宗赦免他,魏征同志说“就算他说的不对,我们不采纳就行,何必要杀了他呢?”朕每当读到这段历史,都觉得魏征同志是好样的。可你们呢?面对类似的事情,刘涛等居然劝我杀了上书言事者,同样是朝廷谏官,你们跟魏征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因览文贞之言,遂宽在德之罪。”
于是乎,某些资料就褒奖李从珂,说他从善如流、虚怀纳谏,向魏征、唐太宗学习……那么又如何解释他诟骂、疏远李崧、吕琦呢?
其实,李从珂力挺史在德的行为,是一次“借力打力”,利用史在德进行的一次较为温和的政治斗争。
李从珂篡夺皇位,他自己也是缺少足够的底气的,最怕文武百官的不认可,就像他后来对吕琦发飙时吼的一样,“你们别不把我当回事!”
文武百官虽然表面上高呼万岁,但心里始终没有接纳李从珂,李从珂集团在朝堂中的垂直深度还远远不够。
这时候,突然冒出来一个史在德,他不惧权贵,向满朝文武火力全开,正是李从珂需要的棋子。李从珂摆出致敬唐太宗的明君范儿,亲自为史在德站台背书,生怕史在德会哑火,“哥们儿,上!”
很多时候,很多话、很多事,是大领导想做而不方便做的,这时候就需要有人替大领导出头,帮他把话说了、把事做了。
所以李从珂的“从善如流”只是作为皇帝的人设而已,虚有其表。
与李从珂集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东石敬瑭的团队。
李从珂一再公开表示,石敬瑭是自己的亲人加战友,我很信任他。嘴上说信任,身体却很诚实,用张敬达、刘延皓给自己钉楔子,还用“政策性拨款”的一石三鸟之计给河东釜底抽薪,宴会上酒后吐真言,直言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