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则先行一步,毕竟要让领导先走嘛,何况领导还挂了彩。
次日白天(甲申),双方在高梁河展开激战,宋军失利,撤退逐渐发展成溃退。在此期间,宋军谣言四起,说赵光义已经被辽军俘虏,也有说赵光义死于箭伤……总之,皇上没了。诸将急忙开会商讨,大家一致认为太祖之子赵德昭应该承继大统。
当听说赵德昭要当皇帝之后,惊恐崩溃的军队逐渐恢复了秩序,稳住了阵脚。
赵光义在撤退前,已经下了命令,让大军有序撤回涿州。而当赵光义抵达涿州后,却迟迟不见大军前来报到,于是绕过涿州,来到金台屯,等了两天,仍不见大军踪影。如果战斗顺利,当见大军徐徐前来,若遭溃败,也该见逃亡回来的散兵游勇,此情此景,让赵光义心生疑惑,于是派遣心腹宦官阎承翰前往查看。
很快,阎承翰驰奏:我军失利,谣言四起,军心动摇,而更劲爆的则是——诸将议立赵德昭!
当时,宋军虽遭高梁河之败,但在稳住阵脚之后尚可与辽军一战,若全力迎战,凭借人数优势,鹿死谁手犹未可知。然而赵光义听说诸军要拥立赵德昭后,既惊且怒,忙派殿前都虞侯崔翰率领千余精锐禁军赶赴前
线宣谕:朕还活着,你们立刻给我滚回来!
除留下亲信将领如崔翰等分别屯驻定州、镇州、关南之地、潘美驻守河东三交口,其余将领全部返回汴州。赵德昭的「拥立门」事件让赵光义寝食难安,没想到久居深宫的臭小子在军队里竟然有如此高的声望,怎么着,这臭小子还想学他爹,给我来个「涿州兵变」、黄袍加身吗?
大军回到汴州之后,就迎来了一波大清洗:石守信、刘遇、史珪等以「从征失律」罪被贬。
石守信,开国元勋,在六位「翊戴功臣」中排在首位,在「陈桥兵变」中有过详述;刘遇,最早是郭威的部下,后周时转入禁军序列,宋初成为禁军高级将领,灭南唐时立有大功,赵匡胤去洛阳祭祀时,刘遇负责赵匡胤的贴身警卫工作;史珪,很早之前就投靠了赵匡胤,是赵匡胤的嫡系部将、心腹爪牙,曾在开国初作为赵匡胤的眼线,负责了情报工作,在前文「梁梦升案」中有过介绍。
这三人的共同点很明显,全是赵匡胤的嫡系心腹,或者说是「太祖党」。而关于他们落马的具体细节,史籍并未给出答案,只有「督前军失律」、「所部兵逗挠失律」的模糊说辞,就连史官都添加注解道:「恐国史或有所避忌」。
随着开国元勋级别的「太祖党」被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