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近200位建筑工人,参与了光字片的房屋建设,所有房子都用足了木头、砖瓦,建好掘盖的房子能正常住人、在里面拍戏。
也只有这么兴师动众的巨资搭景,最终的《人世间》剧中场景,才呈现出这样有质感的效果。
景虽然是搭建的,但是原型真实存在。
它就在哈市道里区的安字片,电视剧中见过的水塔,都真实地存在过。
只不过那里早就完成拆迁了,而吉省的取景条件相对哈市要好一些,才有了这一次的春城之行。
刘清山之所以来到春城后,没有直接来这里拍摄,而是情愿先拍了那些倒序的内容?
他认为这里才是所有矛盾冲突的集中之处,也是最需要高光演技的更细致化体现。
包括他自己,都需要一个过渡的阶段,让个人感情逐渐地沉浸进去。
无疑,更多群体戏的后面部分,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事实也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有了前面的角色理解,再回到这片棚户区的拍摄,每个人对自己所扮演的人物,都有了深刻的理解。
拍摄前面的部分,代入感就能很容易的出现,而且剧组的住宿也整体搬来了这里,那种老年间底层人群的聚集区的感觉,就一下子变得深刻而饱满。
一走进这个后来搭建的「光字片」,70年代的淳朴,扑面而来。
因为那个年代独有的纯真善良,和亲情的描绘更是让所有人都感到了触动。
那时候大家都很穷,一年到头也吃不了几回肉,冬天一身衣服,夏天一身衣服,没有备用换洗的。
男孩子10岁之前,都是拣姐姐的旧衣服旧鞋穿。
棉衣是妈妈亲手做的,棉鞋是妈妈亲手纳的。
家里交通工具只有一辆旧了的38大扛自行车,这唯一的交通工具是老爸的专属代步,妈妈一辈子不会骑自行车。
住在这里的人,他们同样生活艰辛,但永远闪烁着善良的光辉。
「觉得苦吗?嚼嚼自己咽了!」
这是剧中男主周秉昆的一句台词,却道尽了人生百味。
这个人物,作为成长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小城工人,他与生活在家乡这个小社会的亲友。
和与时代步伐紧紧相扣的几代人,共同构成了人世间最平凡也最不俗的人物群像。
所以,人们来到这里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入眼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浓浓的时代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