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西洋景!
尤其是水泥道路,坚硬平整像铜镜一般,比县里的官道好走一百倍,码头卸货非常方便!
关于如何点亮后勤运输(陆路)的科技树,无非是两点:一,道路。二,载具。
对此李郁早有筹划,只不过战事紧急,只能先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
按照轻重缓急,一条条来。
把银子用在刀把,啊不对,刀背,啊还不对,是刀刃上~
……
东山步兵士官学校,第三届学生又提前毕业了,身穿崭新军服,腰挎指挥剑,走马上任。
一人站在高处,大声喊道:
“皖北老乡们,你们从今日开始正式当兵吃粮了。”
“月饷银1两,月底发放。一天三顿,顿顿吃饱。”
“要是有不敢当兵的孬种,现在站出来还来得及。去做工,待遇减半。”
正如李郁所料,
大部分人没有犹豫,选择了吃的更好,饷银更高的职业!
只有极少数人,默默走到一边被编入了匠役营,还有开垦队。
刘武站在炮台高处,笑着说道:
“主公真乃今亮,算无遗策。一直不让我攻打崇明县城,甚至还默许狼山镇绿营兵渡江增兵。原来是为了练兵,拿县城做磨刀石。”
……
一群群的皖北汉子,以颍州府人氏为主,夹杂着寿州,庐州人。
在火枪队的监督下开始换装,洗澡。
夏季炎热,汉子们集体走进旁边的一条小河。
上岸后,需要将脑袋浸入一木桶。桶里的药水会把虱子全部杀死。然后就是领取新衣服和鞋子。
愿意剪辫的,赏银1两。不愿意的,也不强求。
这一点,李家军许多人颇有微词。
只有李郁比较淡定,他的解释是:
“看的见的辫子好剪,看不见的辫子很难剪。”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即使有1两赏银的巨大诱惑。愿意剪辫子的也十不足一,7000多号新兵,剪辫赏银仅仅发出去152两。
于是,一道新鲜热乎的命令立即下来了。
剪辫的152人,全部提拔担任副队长。原本的粗布军服不变,额外发放军官大檐帽一顶、佩剑一把。
这152人一下子和原本的老乡们,拉开了心理距离。
拿捏的十分到位~
这7000多皖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