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口才没有卷面分,主要应对面试,面试是高考结束后,暑假期也不能放飞自我,要练习面试,大学有入学考试,就是面试,考生面试成绩过关后,才能进入大学。
大明对大学是严进严出,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柴,上大学不是为了延缓就业,而是为了学习知识,上学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锻炼能力,所以每年都会有大批留级生,会颁发大批肄业证。
十门功课,满分是800分,语文、数学各150分,政史地经合一张卷,共250分,物化生外合一张卷,共250分。
老皇帝非常重视大明文字的发展。
从景泰十年开始,便不停翻译外来书籍,填充汉语,丰富汉语言,并每五年增修一次词典,十年一次大修,每次都会增加厚厚一大本的新文字。
到了景泰六十六年时,景泰大辞海,那种最大部头的辞海,已经有一百多本了,普通人根本就不会买这种工具书。
朝廷在消灭其他文化的同时,不断从其他文化中濡养汉字,增强汉字生命力,持续推广汉字。
一些英语、法语、德语连他们本国人都不太学了,但大明学子却都会一点。
而这几年,大明还在推广普通话。
这个普通话,也是经过几十年激烈讨论的,直到景泰五十八年才彻底定下来,景泰六十二年才开始全国推广。
到底什么才是普通话,这个范围实在太大了,唐宋元明,口音完全不一样,大明定国之初是吴侬软语,定为官话国语。
可是,随着太宗迁都北京,从天下迁来大批富户,大肆融合后,导致大明的南京官话走歪了。
就连朱祁钰说话,都区别于南京人的口音,或者说完全不一样。
别说他了,太宗皇帝的口音,都趋向于北方口音。
但他说的话,跟现在的普通话并不一样,东北方言也不是后世那样的。
随着景泰十二年开海,大明越来越包容并蓄,整个京畿容纳两亿人口,来自天南海北的哪的都有,口音就更杂了。
就连皇帝四十一个儿子,说话的口音都不一样!
跟哪个师父时间长了,就学会了他们的口音。
如果采用京片子,还是听不懂,因为这个时代的北京话,还处于发展阶段,并未彻底定型。
比较成熟的是南京话、粤语、闽南话、河南话、陕西话、四川话。
经过漫长时间的讨论,朝野上下,参与讨论的有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