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之地,得之不足以拓疆土,舍之不足以为患。望陛下三思!」
薛居正同样深谙语言艺术,没有贬低柴荣和赵匡胤,还对赵匡胤给予了更高的评价,说太祖早就能拿下北汉,不拿的原因就是要把北汉当做宋辽的战略缓冲。对于北汉,大宋采取了放血疗法,即不以攻城略地为目标,而是尽可能多的掠夺其人口、牛羊等战略资源,并且把北汉问题当成了对辽外交的政治筹码。维持现状才是对大宋最有利的局面,让大宋在宋辽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收放自如。
根据北汉史官的记载,大宋的这种釜底抽薪的疲敌策略收获了积极的成果。北汉的地理条件本身就不利于农耕,人口又大量流失,国内劳动力极度缺乏,好不容易到了粮食收获的季节,又会遭遇宋军的针对性劫掠。比如前文有云,北汉不得不向辽国「乞赐粮为助」,农耕文明居然向游牧民族乞求粮食,创古今未有之举,滑天下之大稽。
除此之外,大宋当然还对北汉进行贸易封锁,使得北汉更加困顿。
而北汉每年还要孝敬契丹爸爸一大笔保护费……北汉穷得荡气回肠。
北汉:乞给经济援助。
辽:请你勒紧裤腰带。
北汉:乞支援裤腰带。
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的北汉,早就失去了刘崇当年南下平贼的雄心壮志,更无匡扶汉室的实力,不会对中原王朝产生任何有效的威胁。
以上就是薛居正所谓的「舍之不为患」。
而一旦吞并北汉,那么大宋将与辽国正式接壤。当然,严格来讲,在河北地区大宋与辽国早就接壤,但是双方都对「幽云十六州」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个在后文的辽国专题中会进一步阐述,在此简单说明——双方都把幽云十六州当做了缓冲地带。
换句话说,北汉与幽云十六州共同构成了宋辽之间的战略缓冲带,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缓冲,双方默契地维系着这种微妙的平衡。而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等于扯下了「宋辽友谊」最后的遮羞布,两大强权再无闪转腾挪的余地,代表草原文明的辽国和代表农耕文明的大宋将不可避免发生正面冲突,随后将是两国长期而全面的军事对抗。
北汉弹丸之地,多崎岖山路,少有令中原垂涎的可耕种土地,从经济角度上看,对中原王朝实在没有足够的诱惑。
这就是薛居正提出的「得之不足以拓疆土」。
得到它没有什么好处,放弃它又没有什么坏处……所以,薛居正终于说错了一句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